LEE MAN FONG (Indonesian, 1913-1988)
重要亞洲私人收藏
李曼峰

採蓮

來源
1998年5月17日 新加坡Glerum 編號6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出版
2000年《李曼峰作品珍藏集》 蔡斯民著 斯民藝苑 新加坡 (圖版,第48 圖,第74-75頁)
2005年《李曼峰油畫:第二冊》 Siont Teja編 Art Retreat 新加坡 (圖版,第86-87頁)
展覽
2000年05月12-21日「李曼峰作品珍藏集」斯民藝苑 新加坡

拍品專文

「李曼峰大師筆下帶有東方風格的油畫創作正如同一座恢宏偉大的藝術橋樑。雖然他不是『形式主義畫家』,卻創造出前所未見的獨特風格。他也不是現實主義畫家,然而其作品中的藝術概念卻令人懷想起獨到的東方智慧,教導民眾去適應生活中的不完美。」

蕭學民(2000)。〈與李曼峰先生對談〉。《李曼峰精選集》。斯民藝苑,新加坡。第10頁。

《採蓮》是李曼峰所有出現在拍賣會場上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畫作之一,而且這個主題在李曼峰的筆下不曾重複出現。李曼峰畢生所有的作品中,這幅畫作獨樹一格,是李曼峰在1940年代的精彩作品中最受歡迎的曠世傑作。在李曼峰的創作生涯中,1940年代是其創作力登峰造極的時期,許多畫作都格外具有象徵地位。這些作品從日常生活中擷取主題場景,許多畫作都可視為寓言故事,畫家藉之與觀畫者分享生活中的體悟。

就技法而言,《採蓮》令人聯想起明代知名畫僧八大山人,及其表現主義派畫風。特性相似的作品如《松鹿圖》,其主要筆法屬於極簡抽象派,圓潤、清虛、乖僻;李曼峰的《採蓮》也展現出與八大山人相同的輕柔水彩色澤,對於畫中主角也同樣採用略微誇張、近似漫畫的手法詮釋。喜愛中國水墨畫之筆觸與墨色的微妙效果,李曼峰總是能夠用油畫創造出同等效果,令人驚艷。讓筆下人物透出輕盈、如世外仙人般的感覺,李曼峰以此彰顯自身的獨特能力,能夠創作出充滿感染力與豐富情感的畫作。

如同其他在1940年代間所完成的作品,《採蓮》是李曼峰眾多東方風格畫作之一。在此時期的畫作中,李曼峰實驗了特殊的繪畫技巧,創造出畫面的空間感與深度,並將油畫筆觸與技法的極限更加擴張。畫作中的深度展現宛如一場和諧的婚姻,完美地連結東方藝術傳統與西方藝術情感,這也就是李曼峰畢生創作生涯所追尋的目標。比起其他時期,1940年代對李曼峰的創作生涯別具意義,繪畫技巧掌握如臻化境,所有創作成就盡皆卓然非凡。

與其他同時期的中國畫家(如徐悲鴻及林風眠)所不同的是:李曼峰放下手中的中式畫筆,改以中式風格來畫油畫(或者用許多評論家的說法:是一種東方風格的油畫)。這一點廣受好評,被視為是李曼峰對中國畫的貢獻。中國畫的最佳傳統,莫非所呈現的物體或風景皆為畫家所感受到的象徵寓意。

畫中描繪出一種想像中的烏托邦式峇里島生活場景,人們與土地的關係綿密連結,呈現在當地的儀式典禮之中。習俗與傳統將峇里島社會緊密結合在一起,李曼峰則以此畫表達出心中的仰慕之情。宗教與儀式構成峇里島文化的主體,並定義了大多數峇里島人民的生活方式。與信仰伊斯蘭教的大多數印尼人不同的是:超過百分之九十的峇里島人民信奉峇里島印度教。寺廟、供品與鮮花、焚香、以及畫作與工藝品中的形象,全都是峇里島的信仰象徵。

《採蓮》散發出一種輕盈平靜的氛圍,彷彿整個世界都安詳知足,沒有衝突、沒有哀傷、也沒有負面能量。淺塘中的少女無私地將一盤剛採收好的蓮蓬送給船上的女子。從繪畫主題看來,這幅畫想要讚揚慷慨、給予和盡責的美德,以及優雅接受的氣度。李曼峰1940年代的作品中,有不少畫作都以這種方式來陳述,畫中帶著正向的象徵意義。畫作中所呈現的人物,代表著樂而忘憂、自給自足的社群生活,不論男女老幼都能夠歡樂地生活在一起。這幅畫所呈現的生活方式,可能就是李曼峰及其同時代畫家在戰後所追尋的理想境界。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