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NANDO RUIZ OCAMPO (Filipino, 1911-1978)
重要亞洲私人收藏
赫南多‧魯伊斯‧奧堪波

玩伴

來源
R Zulueta da Costa 收藏
出版
1979年《赫南多‧奧堪波:藝術家作為菲律賓人》Heritage出版社 菲律賓(圖版,第204圖 第104-105頁)
藝術群島 註冊表 第183圖

拍品專文

詩人華萊士‧史蒂文斯把詩歌和畫作互為表現方式的作品稱為「普世詩」。事實上,詩作與畫作之間長久而獨特的連繫,一如菲律賓畫家赫南多‧魯伊斯‧奧堪波與同國詩人拉斐爾‧蘇盧埃塔‧達科斯塔之間的友誼。他倆共同探索、理解菲國抗爭道路上的無形特質與細節,並透過不同媒介以全新方式向世人展現。他們的作品不單代表了菲國,也成為該國歷史中不可或缺的部份。

奧堪波的作品籠罩著一股謎樣的氛圍,也不屬任何既定畫派。因為他較遲開展畫家生涯。又以慢工出細貨和有條理的學研式畫風見稱,故算不上是一位多產畫家,讓他的作品成為罕有珍品。有別於把顏料還未乾透的全新畫作售賣予指定收藏家的習慣,奧堪波將《玩伴》饋贈予達科斯塔,以紀念二人的情誼。本行有幸羅致此經歷數代的佳作,以延嬻及豐富本珍貴遺贈的故事。

奧堪波的創作才華曾在年幼時被埋沒。他在修讀法律、商業和創意寫作,以及從政和投身廣告業後,才回歸藝術。作為二戰前寫作團隊The Veronicans的其中一位創團成員,奧堪波與眾多著名菲國作家合作,先在詩歌媒體中試驗,並最終將所有創作精力投放到釋放自身最純樸的聲音的媒體──繪畫之中。作為著名的Thirteen Moderns 和Saturday Group 成員之一,奧堪波最終承繼菲國社會現實主義畫家們(包括Pablo Baenz Santos, Papo de Asis and Jose Tence Ruiz等)的步伐,帶領該國的新寫實主義藝術運動。

1991年被追封為菲律賓首席視覺藝術家的奧堪波,作品多以直接、鮮艷又抽象的生物形態組成,並成為菲國現代主義的代表。他透過描繪屬於菲國的色彩、景觀、氣候和精神,以及同胞們在二戰後所面對的掙扎,展現出深厚的愛國之情。一如學者喬納森‧貝勒所言:「奧堪波的作品同時觸及視覺及語言的改變。它們描述菲律賓人民的經歷改變後的模樣。事實上,奧堪波的畫作之所以是畫作,是因為作品主體不能以文字,或傳統的政治活動準確表達和展示」

奧堪波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作品維持類近象徵的風格,呼應著菲國剛成功脫離美國治而獨立所激發的澎湃愛國感情。及後,其作品進化至完全脫離任何實物參考的抽象風格。一如在1958年完成的《玩伴》,奧堪波再不著重畫作主體與大自然的呼應,反而希望呈現國家為爭取獨立所作的奮鬥。作品回到「面孔」的主題,並以菲律賓傳統慶祝活動儀式上常見的面譄,及一本關於非洲部落面具的書作為創作藍本。

與1965年作品《面具》(圖1)相近,《玩伴》的人像由無數錯縱複雜而鮮艷的圓點及短小筆觸拼成。奧堪波利用調色刀,以點刻法配合細微巧妙的筆觸,把顏料直接應用於畫布上,令獨特的形狀漸次淡化成為陰影,呈現動態和起伏。作品上以鮮艷的黃、藍、樸實的紅、棕色塗抹變形蟲形態的臉孔滙集成慶祝的人群,除了展現出畫家對色彩的敏銳觸覺,亦邀請觀者進行有關「看見」的對話。在時間洪流中,靜止的人群以縈繞不散的目光向觀者行注目禮。每張充滿個性的臉孔帶著獨特表情,隨著鮮明的色彩顫動浮游,融入畫作之中。流動形狀為每張臉孔注入生命力,令本作品猶如一場生物形態的視覺盛宴。由此可見,本作品除了達成奧堪波「統一、凝聚、突出」的創作目標外,亦反映出他對國家擁有相同特質的盼望。

《玩伴》除了上述明顯的藝術特質,更蘊含了兩位藝術家以創新語言開展的對話,表達對一個更強大、更團結國家的政治盼望。奧堪波以此佳作,重申拉斐爾‧蘇盧埃塔‧達科斯塔透過被後世廣泛引用的傑出詩作《像莫拉菲樹》(1940年作),表達對國家人民如實木莫拉菲樹般強大和具適應力的渴望:

像莫拉菲樹,堅強,靈活,忠實
長在山邊,無畏無懼
具備強壯的人格,就像莫拉菲樹!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