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阿莫索羅是公認的20世紀菲律賓首席大師。在西班牙藝術學校的悠久傳統中深獲薰陶,所精練的寫實技巧無人能及,於美軍佔領期間備受藝術蒐藏家的喜愛。阿莫索羅也是個多產的藝術家,能以畫筆精確詮釋自然光影的轉換,讓浪漫的美景山水更添立體感。他在祖國菲律賓極負盛名,作品豐富,遍及國家藝術館的展示牆、以及著名鑑賞家的典藏館。月曆、海報和明信片上都可瞥見阿莫索羅的繪品。甚至到了今天,他的風格對菲律賓新興的藝術後進仍充滿啟發。藝評家最津津樂道的,就是菲律賓藝術家們仍無人比得上阿莫索羅的人氣和盛名。在藝術家細膩的筆觸下,《水稻》、《芒果樹下》、《馬尼拉灣景》和《豐收》猶晰匠心。娉婷嬝娜的菲律賓少女(dalaga),正是阿莫索羅的繆思女神。
現代菲律賓藝壇之所以樣貌繽紛,阿莫索羅居功厥偉──沒有他,菲國的藝術發展就不會如此多元。
阿莫索羅在1892年生於馬尼拉市的帕哥區。他在南甘馬粦省首府達特度過孩提時光。而當地的水稻田和馬尼拉麻蕉農園,成為他日後知名鉅作的靈感之泉。阿莫索羅的生母是著名畫家非比安.德拉羅沙的表親;而他在13歲時,拜德拉羅沙為師習藝。在德拉羅沙的循循指導下,阿莫索羅學到了西班牙畫風的基礎,在有限構圖中描繪光影的經緯縱橫,技巧練達。他的技術在1919年遠赴馬德里習藝期間更臻圓熟;這趟負笈旅程,由藝術鑑賞家兼贊助商—安立奎.索伯爾先生—的金援而成行。旅居馬德里這段期間,阿莫索爾經常流連普拉多美術館,細細研究維拉斯奎茲、戈雅、艾爾·葛雷柯、以及索羅亞等西班牙畫壇傳奇的作品,對他當時進步神速的藝術技巧更添助力。他承繼了恩師德拉羅沙的教導,肖像畫和浮世繪的造詣純熟;更值得一提的是,阿莫索羅在菲律賓經典主題的掌握上,展現了超凡的技能和洗練,能忠實勾畫鄉野蓊蔚洇潤的林葉,熱帶赤陽下的汩汩流水,田野中精壯的工人,以及身著傳統原民服飾、或精緻的菲律賓女性國服的女子。
1920到1940年代是阿莫索羅的藝涯全盛時期,他的作品精粹玉琢,煥發著纖緻光輝,以及令人嘆為觀止的明晰度。誠然,阿莫索羅就是因著過人的美學技巧、意到筆隨的亮度掌握,在藝壇擁有美譽。他的主題對象,通常由數個主要原型所構成,而他會孜孜不倦地重覆繪畫這些主題,作品之間僅有微小區隔。阿莫索羅的這些作畫主題,都充滿戲劇性、饒富田園詩意、暖人心房的內涵、以及民族主義底蘊。再者,當地和海外的藝術鑑賞家,對他這些牧歌般的作品一直有穩定的需求。姑且不論市場需求,阿莫索羅本身就是個理想主義者,一心想要展現他最愛之祖國至善至美的面向,讓這些美麗的瞬間為下一代永續不朽。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阿莫索羅所繪製的這些田園美景,成了國破家亡的噩夢記錄,家園因戰爭而滿目瘡痍。憂心家人安危,阿莫索羅送他們到別處暫住,自己則仍留在阿茲卡拉加的故居,而該處所距離日軍駐防地並不遠。藝術家在那裏根據所聞所見,繪出了戰時的殘墟廢垣;這些寫實作品成了另類的新聞紀實,血淋淋地記錄了菲律賓各地所遭受的苦難和毀滅。
本次秋拍品作於1945年的2月,時序正是麥克阿瑟將軍重抵菲律賓前。他曾誓言要再訪菲律賓,而也真的說到做到了。戰爭衝突愈告激烈,要將首都馬尼拉從入侵的日軍手中搶奪回來,當時的日軍,開始對戰犯和一般人民格殺勿論。阿莫索羅在城市不同角落所寫生和繪畫的作品,背負著沉重的愁苦和哀傷;而藝術家也勇敢地以畫筆記錄戰時故事:像是菲律賓人民在面對諸般逆境所展現的無畏、所吞的苦難、以及所發揮的勇氣。在阿莫索羅多元如織錦般的作品集中,《希望在廢墟中》可謂是登峰造極之作,見證了他充滿戲劇張力且爐火純青的技藝。死亡氣息瀰漫著作品的背景,阿莫索羅以濃烈的紅色和灰色調詮釋火舌和濃煙,象徵著敵軍的佔領,讓菲律賓全國陷入殺戮和絕望。然而左方的天空卻是清澈澄藍,是藝術家以他經典的明暗對比手法所完成的,標註著光明與黑暗間的相互作用,似乎在昭示希望、與未來的和平應許。前景中的女主角是一名菲律賓女子,小心翼翼地將寶寶抱在胸前,堅毅地往前奔走。姿態充滿尊嚴而挺立,仿若希望和勇氣的象徵。在藝術家的精心勾勒之下,她視厄運為無物,懷抱希望和膽識。就某種程度而言,藝術家這樣的詮釋,極可能是將這位菲律賓婦女譬喻為祖國:她站姿筆直、無畏強權,見證戰爭尾聲和和平的來臨。作品似乎對菲律賓的新生寄予厚望和樂觀:雖然戰爭使全國陷入苦海深淵,然而菲律賓誓言堅忍卓絕,決不會屈服,且將絕地重生。
阿莫索羅根據他親身目睹的戰地實況,記錄了菲律賓所遭遇的肅殺、磨難和悲劇。他一些最赤裸寫實、又最精妙的藝著,都是在這時期的完成的;遺憾的是,相較於其他圖作,這些繪品卻未曾獲得該有的肯定。《希望在廢墟中》是這時期最極致的鉅作,也是阿莫索羅近期面世的作品中最優且最鼓舞人心的一幅。二戰期間物資稀少,尋得作畫材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希望在廢墟中》 比同期作品的篇幅大得多,因此更顯珍稀。
現代菲律賓藝壇之所以樣貌繽紛,阿莫索羅居功厥偉──沒有他,菲國的藝術發展就不會如此多元。
阿莫索羅在1892年生於馬尼拉市的帕哥區。他在南甘馬粦省首府達特度過孩提時光。而當地的水稻田和馬尼拉麻蕉農園,成為他日後知名鉅作的靈感之泉。阿莫索羅的生母是著名畫家非比安.德拉羅沙的表親;而他在13歲時,拜德拉羅沙為師習藝。在德拉羅沙的循循指導下,阿莫索羅學到了西班牙畫風的基礎,在有限構圖中描繪光影的經緯縱橫,技巧練達。他的技術在1919年遠赴馬德里習藝期間更臻圓熟;這趟負笈旅程,由藝術鑑賞家兼贊助商—安立奎.索伯爾先生—的金援而成行。旅居馬德里這段期間,阿莫索爾經常流連普拉多美術館,細細研究維拉斯奎茲、戈雅、艾爾·葛雷柯、以及索羅亞等西班牙畫壇傳奇的作品,對他當時進步神速的藝術技巧更添助力。他承繼了恩師德拉羅沙的教導,肖像畫和浮世繪的造詣純熟;更值得一提的是,阿莫索羅在菲律賓經典主題的掌握上,展現了超凡的技能和洗練,能忠實勾畫鄉野蓊蔚洇潤的林葉,熱帶赤陽下的汩汩流水,田野中精壯的工人,以及身著傳統原民服飾、或精緻的菲律賓女性國服的女子。
1920到1940年代是阿莫索羅的藝涯全盛時期,他的作品精粹玉琢,煥發著纖緻光輝,以及令人嘆為觀止的明晰度。誠然,阿莫索羅就是因著過人的美學技巧、意到筆隨的亮度掌握,在藝壇擁有美譽。他的主題對象,通常由數個主要原型所構成,而他會孜孜不倦地重覆繪畫這些主題,作品之間僅有微小區隔。阿莫索羅的這些作畫主題,都充滿戲劇性、饒富田園詩意、暖人心房的內涵、以及民族主義底蘊。再者,當地和海外的藝術鑑賞家,對他這些牧歌般的作品一直有穩定的需求。姑且不論市場需求,阿莫索羅本身就是個理想主義者,一心想要展現他最愛之祖國至善至美的面向,讓這些美麗的瞬間為下一代永續不朽。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阿莫索羅所繪製的這些田園美景,成了國破家亡的噩夢記錄,家園因戰爭而滿目瘡痍。憂心家人安危,阿莫索羅送他們到別處暫住,自己則仍留在阿茲卡拉加的故居,而該處所距離日軍駐防地並不遠。藝術家在那裏根據所聞所見,繪出了戰時的殘墟廢垣;這些寫實作品成了另類的新聞紀實,血淋淋地記錄了菲律賓各地所遭受的苦難和毀滅。
本次秋拍品作於1945年的2月,時序正是麥克阿瑟將軍重抵菲律賓前。他曾誓言要再訪菲律賓,而也真的說到做到了。戰爭衝突愈告激烈,要將首都馬尼拉從入侵的日軍手中搶奪回來,當時的日軍,開始對戰犯和一般人民格殺勿論。阿莫索羅在城市不同角落所寫生和繪畫的作品,背負著沉重的愁苦和哀傷;而藝術家也勇敢地以畫筆記錄戰時故事:像是菲律賓人民在面對諸般逆境所展現的無畏、所吞的苦難、以及所發揮的勇氣。在阿莫索羅多元如織錦般的作品集中,《希望在廢墟中》可謂是登峰造極之作,見證了他充滿戲劇張力且爐火純青的技藝。死亡氣息瀰漫著作品的背景,阿莫索羅以濃烈的紅色和灰色調詮釋火舌和濃煙,象徵著敵軍的佔領,讓菲律賓全國陷入殺戮和絕望。然而左方的天空卻是清澈澄藍,是藝術家以他經典的明暗對比手法所完成的,標註著光明與黑暗間的相互作用,似乎在昭示希望、與未來的和平應許。前景中的女主角是一名菲律賓女子,小心翼翼地將寶寶抱在胸前,堅毅地往前奔走。姿態充滿尊嚴而挺立,仿若希望和勇氣的象徵。在藝術家的精心勾勒之下,她視厄運為無物,懷抱希望和膽識。就某種程度而言,藝術家這樣的詮釋,極可能是將這位菲律賓婦女譬喻為祖國:她站姿筆直、無畏強權,見證戰爭尾聲和和平的來臨。作品似乎對菲律賓的新生寄予厚望和樂觀:雖然戰爭使全國陷入苦海深淵,然而菲律賓誓言堅忍卓絕,決不會屈服,且將絕地重生。
阿莫索羅根據他親身目睹的戰地實況,記錄了菲律賓所遭遇的肅殺、磨難和悲劇。他一些最赤裸寫實、又最精妙的藝著,都是在這時期的完成的;遺憾的是,相較於其他圖作,這些繪品卻未曾獲得該有的肯定。《希望在廢墟中》是這時期最極致的鉅作,也是阿莫索羅近期面世的作品中最優且最鼓舞人心的一幅。二戰期間物資稀少,尋得作畫材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希望在廢墟中》 比同期作品的篇幅大得多,因此更顯珍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