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 HAYWEN (TANG THIEN PHUOC HAYWEN, ZENG HAIWEN, Chinese, 1927-1991)
法國重要私人收藏
曾海文

無題

來源
法國 私人收藏

此作品將收錄於曾海文文獻庫及古獨奇先生正在編纂的《曾海文作品編年集》(S1-XLMC-16)

拍品專文

水墨紙本創作是東方繪畫藝術的開端和命脈,是旅居海外的華人藝術家的底蘊。二十世紀中上葉旅法藝術家林風眠、潘玉良、常玉、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曾海文;或是旅美藝術家趙春翔均在其藝術生涯中都從未脫離水墨創作,更為中國水墨畫注入新靈魂,他們不僅從東方水墨攝取靈感發展油畫創作,也致力以個人對西方藝術及中國傳統藝術的領悟,以至個人生活體驗及、獨特的人生感悟開拓水墨紙本創作的新領域,把傳統推進,彷如田徑接力賽中接著前人交予的接力棒,結合個人的速度,突破極限。

在中國本土,二十世紀中國水墨畫的革新在20年代開始醞釀。其中,1926年林風眠從歐洲學成回國不久,在撰寫《中西藝術之前途》時,已清晰指出他的藝術方針—「其實西方藝術上之所短,正是東方藝術之所長,東方藝術之所短,正是西方藝術之所長。短長相補,世界新藝術之產生」。林氏也提出「民族文化之發達,一定是以固有文化為基礎,吸收他民族的文化,造成新的時代,如此生生不已的。」(1929年《中國繪畫新論》林風眠著)。林氏渴望以中、西藝術雙管並行的教育方式為中國二十世紀藝術,帶來改革。就林風眠個人創作而言,他企圖為水墨創作注入西方繪畫元素,如光線、色彩、透視等,同時結合中國傳統視覺藝術的精髓,如曲線、水墨渲染的氤氳的效果,改革當時僵化的水墨發展。林風眠富開創性的方形的重彩水墨作品自1940年代形成,為50、60年代中國水墨畫帶來創新的精神。

事實上二十世紀中國水墨畫的創新並不止於在中國本土上發生,華人藝術家在他文化的地域中也默默發展水墨畫。旅居法國的華人藝術家曾海文在開創水墨畫的新面貌,以至促進中國水墨在西方藝壇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曾氏打破地域界限,發揮水墨在當代環境中的潛力,使之成為其中一種表達情感的國際的語言。

曾海文和趙無極在同年,即1948年抵達法國,而朱德群則1955年抵法。有別於趙無極、朱德群,曾海文在抵達法國前並沒有受正式繪畫訓練,他從祖父身上學習水墨畫和書法,其後在法國大茅舍藝術學院學習繪畫。曾海文通過參觀美術館吸收前人藝術的精華。縱然曾海文與杭州藝專畢業生趙無極和朱德群擁有不同的背景,他們三人在巴黎這個新環境裡,打破舊日所認知的,又重審視自己的傳統。回顧趙無極、朱德群、曾海文的早期創作,他們都先從具像的繪畫出發,但最終都是走具有東方精神,善於抒情的非表徵藝術道路。

曾海文並非選擇油彩,而選擇了水墨紙本創作作為其主軸。曾海文則自1960年代專注發展水墨畫,是現代中國水墨畫在海外的發展的先驅。在趙無極、朱德群和吳冠中的創作生涯中,油畫和水墨創作並駕齊驅。1970年代,趙無極與吳冠中專注回歸水墨創作。

曾海文視中國水墨畫為一種隨心所欲的表達方式。他不刻意為其藝術分門別類。1968年,曾海文在展覽圖錄上表示:「我的繪畫不是具像,也非抽象,也不屬於新具像派。這種分類對我而言太束縛了。我尋求不受約束的藝術,無拘無束地誕生的藝術。」

在討論東方與西方對抽象的理解時,專注研究旅美亞洲藝術家的策展人Jeffrey Wechsler提出,「對於著重感知和靈性的東方而言,在思維和哲學的層面上有抽象的傾向已經有超過數百年歷史。可是,東方藝術家沒有步向純粹的非表徵藝術,因為他們認為沒有這個必要。比較著重個人主義和邏輯思維的西方美學則把抽象視為圖像上的成就,抽象藝術是在一條假設的藝術道路上邁出的一大步」。從此角度分析,我們可以理解曾海文的藝術不是可以這樣簡單地以圖像分類成抽象藝術,他是延伸東方繪畫著重個人感知和靈性,同時又與傳統水墨不一樣。

曾海文水墨畫的形體與別不同,是一個前衛的突破。他在約3亳米厚的紙板上創作。從以下的朱德群自述,我們可以了解60、70年代在巴黎尋找宣紙的困難。

「我想重拾書畫時,當時在巴黎和整個歐洲卻買不到寫書法和畫水墨畫的宣紙。[…]1976年的一天,我一眼發現景昭買肉回家的法國包肉紙,很像中國的虎皮宣。[…]在未沾油膩那一面用毛筆蘸墨書寫,啊,太棒了,竟然與虎皮宣的吸墨、洇墨效果相似。[…]馬上趕去買了一大捆回來。[…]當天我就在畫室盡情揮毫書寫唐詩宋詞了。」

曾海文卻突破了資源的侷限。可見他對創作濃厚的渴望,隨心所欲的開創精神。


他大部份的創作都是在高70公分、闊50公分的紙板上,另外,他會以兩張同一尺寸紙板組成高70公分、闊100公分二聯作。他也會以較小型尺寸的紙板組合成高29.7公分、闊42公分的畫作。而本拍品《無題》(Lot 51) 是在一幅高100公分、闊70公分的卡紙完成。此尺寸之作品以二聯作為主,單幅的格式相對罕見。
《無題》以鮮黃色為背景,曾海文以寶石藍色、棕色和白色的線條、色點組織畫面。一排的棕色線條儼如重巒疊嶂,提示了自然風景對藝術家無限的靈感。曾氏獨特的螺旋狀的筆鰎觸展現動能、活力、速度。自由的筆觸和鮮明的色彩使畫面洋溢陽光氣息、自由、開朗。

曾海文熱切追求人生哲理,他深入了解道家思想,也是一個天主教徒。曾氏的創作是他潛意識的釋放,呈現了他的人生感悟,是一個介乎已知和未知,熟識與神秘的空間,寧靜中予人一點神秘感。中國文人把個人胸懷與山水結合,表其志向。而曾海文則沒有依附自然山水,把情感直接抒發。曾海文的畫作展現天人合一、物我一體及心與道冥的中國哲學思想的精義,呈現一個欲辨卻難言的私密空間。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