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 KUO-SUNG (LIU GUOSONG, Chinese, B. 1932)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劉國松

地球何許?

細節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拍品專文

極具實驗性及創造性的中國現代畫


1968年,科學的進步讓地球的神秘面紗隨著太空船拍回來的照片而終被掀開。劉國松立即在隔年初完成了第一幅「地球何許?」,作品被送到美國參加「主流國際美術展」,即榮獲繪畫首獎,贏得了「太空畫家」的美譽。「地球何許?」系列的作品從一個圓、一個弧這單純的構圖(圖1),一直演變至最多有十一個圓形的星體並列。用色方面,初期多為輕淡的顏色,後來的作品則因為配合了大量壓克力顏料的使用而愈見鮮豔及厚重。

是次上拍的《地球何許?》(Lot 54) 創作於1969年,屬極為前期的作品。明亮的石綠色背景為畫面帶來萬物更生,生機盎然的氣氛。下部分呈現一角的半圓作為近景,這就是人類長久居住生息的地球,在狂草的書法筆觸上略施花青,構成的是在深呼吸的藍色谷地。於其上飄浮的三個月球呈現既像相吸、亦似相斥的力量,成為一種戲劇性的張力。作品的構圖特質跟至上主義藝術的發起人-馬列‧維奇的作品有著相似的邏輯性,這位俄國藝術家的幾何元素自由而奔放, 幾何圖形之間產生距離、重疊、接合等效果,讓純粹的平面構圖上存在著一種動感 (圖2)。《地球何許?》的構圖同樣體現這種簡約的美學,印證了中西的藝術家均不約而同地思考著如何突破一般二维繪畫的表现形式。

自古以來,人類對月亮就充滿無限想像,留下了許多引人入勝的傳說和詩篇。從地球位置的角度觀察,靜止的月亮有時會給我們時大時小、或跟著我們行走的視域錯覺,雖然以上現象均可以交由科學解釋,讓我們知道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是跟地球的自轉息息相關,但同時也給了藝術家無限的想像空間。
月亮的位置變化是劉國松在太空系列中的常見題材,包括正在上升的、並排的、或映像重疊的月亮(圖3)。《地球何許?》的三個月球因面積差異而構成距離感,佈局的安排下帶著一種疑幻疑真的移動感。可見劉國松嘗試從特別的角度出發,想像及表達令他感興趣的景物。

它們各自充分演繹墨分五色的微妙層次,配合「剝皮抽筋皴」作適度的留白,迂迴閃亮的紋路鮮明地表達月球凹凸的表面。劉國松之後繼續專注研究水墨的可能性,更在後期成功創造出水拓系列,及漬墨系列的作品(圖4及 圖5),被其形容為「可控制的偶然」效果。


看宇宙的奇妙深邃如古人看遠山層巒

1960年,劉國松於故宮博物院文物赴美展出前的預展中深深被傳統的國畫打動,成為了他個人發展的轉捩點。他說:「當我第一次站范寬《谿山行旅》的原畫面前時,我就覺得那座山有一股壓下來的力量,一股好大好大的力量朝著你衝過來。也許就是這一種感受、一種共鳴、一種作者與觀者的靈犀相通,它那樣子的感動著我,而我也彷彿真的瞭解了那幅畫。」於是劉國松毅然放棄已熟稔的西方畫布及油彩,重拾國畫的紙和墨,並不斷試驗新的工具及技法,以新手法把傳統的精粹提煉。劉國松的太空系列作品,在前人的山水傳統上創造出新的意境及詮釋。前人筆下的巨山高聳險峻,對比出人的渺小與自然的偉大,令人不其然感到震懾和感動;劉國松的天體景象從宇宙的角度看人世,意境同樣令觀者神往,流連忘返。



1 尉天驄「一個畫家的剖白─與劉國松的一席對談」,《劉國松研究文選》,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年。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