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NG FANZHI (Chinese, B. 1964)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曾梵志

竹子.人

細節
油彩 畫布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出版
2006年 《周春芽、曾梵志、季大純》北京龍人藝術 北京 中國 (圖版,第61頁)

拍品專文

1993 年,曾梵志從武漢搬到北京。當中國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急速變遷,曾梵志亦身陷其中。「在社會中無人不是戴著面具做人」是他最深刻的感悟,也催生了著名的「面具」系列。面具是映照心理狀態的物鏡,也是人需要突破的考驗。2001,曾梵志舉辦「面具之後」個人展覽,畫中人脫下面具的「肖像」系列一新觀眾耳目。摘下面具,決心以本我面對社會,需要無比勇氣。到底人生在世,應該如何安身立命?《竹子.人》(Lot65) 中的主角試圖從傳統中尋找答案。

回溯至攝影技術尚未面世的年代,肖像畫是呈現個人面貌的唯一圖像方式。路易十四的華衣與房間裡的豪華裝飾展示「太陽王」君權神授的王者風範( 圖 1)。而十八世紀英國大亨阿克萊特( 圖2) 的肖象裡,桌上的棉紡滾軸是他所發明的新型紡織機的部件,暗示這位穿戴整齊的紳士是名既富裕又有才華的企業家。雖然兩幅畫作相距差不多九十年,政治和社會環境已大相逕庭,卻反映相似的審美趣味及功能。畫家同樣透過精心設計的場景彰顯描繪對象的地位,其神情及肢體語言都說明他們自覺正被別人觀看著,並滿意自己的社會角色。

虛心抱節 君子之風

曾梵志一直透過繪畫肖像思考個人與社會間的關係。「面具」系列突顯個人屈服於社會既定價值觀的無奈和痛苦,《竹子.人》呈現覺醒般的思維轉向。畫中人物沒有華衣美服,他專注地凝望著眼前的竹子和石頭,似乎沒有察覺自己已成為主角。他正在沈思當中,迴異於王公貴族和中產新貴,他關注的並不是以物質或階級贏得他人的尊敬,而是一種超脫世俗的精神境界。竹與石連結中國藝術「以物明志」的傳統。文人以竹的物理特性,賦予它擬人化的性格。竹子虛心有節,不畏酷暑,不懼霜雪,伐後可再生,堅韌不屈正好符合文人追求的君子品格。元代漢族文人大多因為異族統治而不得志,甚至故意不出仕以示氣節。元四大家之一的吳鎮喜愛畫竹( 圖3),曾題詩「寂寂空山中,凜此君子志」,又言「心中有個不平事,盡寄縱橫竹幾枝」。所謂君子,相對於小人而言,是儒家文化中最理想的社會行為標準,是面對紛亂世道的自持。曾梵志將竹石這一文人畫題材融入當代語境中,既是紮根傳統的自我觀照,也意味筆下人物從以往被動扮演別人期許的角色,走向建構自我價值觀的大道。

最純粹的肖像畫

曾梵志嘗試以減法擴闊傳統意義上的肖像畫,《竹子.人》不像前述肖像畫作般,以各種物品說明畫中人的身份。除了他眼前的竹子和石頭外,再也沒有其他枝節。作品更為強調筆觸的原始表現力,從人物的頭頂擦出幾道粗線,雙腳像水彩般被淡化。介乎完成與未完成之間的風格令人聯想到威廉.奧本的作品( 圖4)。這位愛爾蘭畫家在一戰時期大量繪製政治人物肖像畫,擅長用最少的筆跡準確捕捉人物神髓。曾梵志刪去繁瑣的背景和裝飾,把肖像畫回歸到最純粹的狀態。人物不完整的形象彷彿隱喻生命的無常與短暫,所有名利與奢華都是過眼雲煙,因此不應為了他人的目光而活,必須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巴洛克時期的畫家羅薩同樣以肖像畫寄寓人生哲學,其著名的自畫像( 圖5) 中的拉丁文牌子意謂「保持緘默。除非你所說的比沈默更好」。比起如此直白的表現手法,《竹子.人》別具詩意的氛圍,讓觀畫的人有足夠空間體會箇中深意,如畫中人般尋找自我的精神歸宿,不至迷失於時代洪流中。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