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NG FANZHI (CHINESE, B. 1964)
美國重要私人收藏
曾梵志

肖像

來源
現藏者直接購自藝術家
歐洲 私人收藏
現藏者於2009年購自上述收藏
美國 紐約 私人收藏
出版
2007年《曾梵志1989-2007》現代畫廊 首爾 韓國 (圖版, 第21頁)
2010年 《曾梵志: Every Mark Its Mask》 Hanje Cantz Verlag 奧斯特菲爾德爾恩 德國 (圖版,第96頁)

拍品專文

曾梵志是一位熱情洋溢的現實觀察家,他的作品橫越畫布,如同一幅拼湊而成的真相。從早期的「醫院」與「肉」系列,到後來的「面具」系列,他的作品始終為人類的生存處境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洞見。隨著他繪畫技巧的精進與獨特藝術語彙的建立,曾梵志的作品均散發著灑脫的畫風,與他當時身處的境況相互輝映。

到了2000年代中期,他的肖像畫開創出嶄新的局面,反映的可能是他自身的平靜與幸福。藝術家將《肖像》(Lot 68)這件作品的主體置放於一個空靈的空間,藉此為這幅肖像畫注入一股經過深思熟慮而展現出的自信、誠摯與寧靜,而這亦為此系列作品的特徵。透過畫面中虛空背景的襯托,這名男子精心打扮,穿著帶有光澤的黑色風衣與黑色皮鞋,搭配著放大比例的雙手。此種構圖所展現的冷靜沉著氛圍,以及對臉部特徵的敏感觀察與清晰描繪,皆與經常出現於他早期作品中的孤獨人物截然不同。這件作品中的人物在面對自身處境時明確展現出冷靜與自信,因而使人產生彷彿是該人物在控制藝術家與觀眾的錯覺。他展現出一種令人神魂顛倒的曖昧,帶點叛逆與不羈,同時亦散發出濃重的寧靜感。

曾梵志在其職業生涯中始終是一位社會景觀畫家,善於對現實做出巧妙評論。他在不同時期對主體服裝選擇的變化,明確記述著社會主義符號轉化為資本主義社會品味的歷程。紅圍巾是他早期作品中不斷出現的基調符號,象徵社會接受共產政權至高無上的地位(圖1)。在一個嚴格要求順從與一致的社會裡,擁有這個代表成員身份的標章所產生的意義是深不可測的。這是驕傲和愉悅的來源,一種代表承諾與歸屬感的標章。孩提時期的曾梵志並未獲頒這樣一條紅圍巾,這對他的成年後的心理產生顯著影響。而此種影響則表現在「面具」系列中的諸多人物身上,包括他的自畫像,均穿戴著此種歸屬感的象徵。而在他後來的作品中出現的西裝,則代表藝術家對個人主義的強調。

《肖像》這件作品是曾梵志在他感到內心相對滿足的2006年所繪製。他闡釋道:「現在生活確實是在物質上改變了很多,改變得越多,我就越覺得有些東西是不能改變的,我內心的一些東西讓我覺得改變不了。雖然物質上改變了很多,我內心還是有一些不安的感覺。」他的繪畫主題因而從以往將毛澤東思想奉為圭臬的社會,以及掌控個人生活所有層面的經濟體系,轉移至現今的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畫中主角代表著中國社會新興的中產階級,一個被西方傳統與價值滲透的階級。藝術家透過自身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充滿衝突的成長經歷,不斷探問人類處境。《肖像》的社會功能使人聯想到戈弗雷·克內勒爵士的作品《約翰·丘吉爾,馬爾堡第一位公爵》(圖2),及其所描繪的錦衣華服與高雅安逸的時代。它突顯出定義主角階級與身分的財富。由此觀之,服裝在本質上是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景觀的反映。它不僅是表徵,亦為某個歷史時刻中集體記憶的重構。

在當今的中國,服裝關乎的是人格的投射,而不再具有順從的意涵。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消費社會將個人解放為能夠進行自我創造與自我表現的自由個體。但曾梵志主張這是一種環境的交替,只不過是以另一種疏離取代當下的疏離。因此,這件作品提出的問題橫跨整部人類歷史,亦即自由為何物。尼采經常表達出他對自由的負面評價,認為它是一種無限制的否定,而權力意志的真正實現,以及真正的自由,關乎的是戰勝自我。從許多層面來看,《肖像》這件作品是一項簡明的陳述,象徵著資產階級渴望追求的物質享受以及由此而生的個人心理壓力,並且刻畫出尋找社會角色定位與重新適應文化所導致的痛苦掙扎。此種尖銳的心理敘事、極簡化的細節,以及表現主義式的獨特風格,使人聯想到埃貢·席勒的強烈人物形象(圖3)。《肖像》這件作品展現出對既存現實的人道主義回應與隱喻式見證。

曾梵志繪畫作品的坦率表現,以及他在每道筆觸中所注入的現實意涵,皆顯示出他力圖在這個被犬儒主義、貪婪與權力機構威嚇徹底粉碎的世界中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