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SHITOMO NARA (Japanese, B. 1959)
歐洲重要私人收藏
奈良美智

Tempest

來源
荷蘭 阿姆斯特丹 Van Dieten D'Eendt畫廊
現藏者於1997年購自上述畫廊
歐洲 私人收藏

拍品專文

奈良美智是日本當代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強調個人情感的流露,自九十年代起貫徹地創作個性化的小孩和動物造型。他從來沒有臣服於高等藝術的教條和框架,沒有對所謂次文化表現輕視,他打破了藝術傳統上遵循所謂的高低之分,甚至把作品推向市場化和大眾化,目的讓更多人分享到他的創作,他認為個人的成功來自廣大民眾而非取專業的藝評人,他曾說:「我們應該在次文化之中重新發現藝術,即使你從任何地方獲取的都是有力和真實的,因為它是直接產生於日常的風俗多於傳統,而且和每天的生活有關。」

奈良美智在1988 至1994 年間在德國杜塞多夫藝術學院留學,他回憶當時因為不擅長德語而無法好好向其他人講述自己的想法,因而產生像小動物被遺棄的感覺,他認為當語言無法達到完好的溝通時,只有把內在情緒轉化為藝術創作的話才有可能達到彼此理解,以及自己被確實存在的目的,所以他自言畫中小孩或者動物就是他的自畫像,通過他們的孤單來反映自己身在異國的心情。

《Tempest》(Lot 69) 創作於1995 年,即是奈良從杜塞多夫藝術學院畢業後一年,他搬到科隆市內一個工作室繼續藝術的發展,正式成為一個專業藝術家。畫中的小孩孤獨地坐在一個杯子中,令人聯想到遊樂場內的迴轉機動遊戲。然而小孩並沒有表現出任何興奮或歡欣,他雙手緊抓杯子邊緣,一面的嚴肅認真,彷彿為了確保自己在杯子內的平衡和安穩,因為他的下半身是完全浸泡在藍色液體中。這個場面一方面帶有超現實的安排,同時又滲透半點幽默和滑稽,細心品味下,大概又能感受奈良美智當時人在異鄉的孤獨心情。小孩看起來像是被人遺棄的小動物,他們似乎對於自己身處的環境感到都無能為力,卻又不甘於輕言退縮,那雙堅定的眼神告訴我們,前路還是要鼓起勇氣地走下去。對於當時正要開創個人藝術之路的奈良美智來說,實在是最佳的心理寫照。

《Tempest》一片淺色背景似乎有著無限遠的景深,像天空、大海,也像夢境,一切都像不可掌握,但又充滿神秘感和可能性,奈良美智的同期作品都被刻意減去背景中的細節,藝術家希望觀眾的注意力保留在主角身上,成為畫面的焦點,這種構成方法亦呼應著東方水墨畫傳統以留白來突顯主題的典型風格,愈少背景的細節描述令主角的感染力愈發巨大。誇張的五官造型,特別是眼睛向上翹起的描繪,跟江戶「浮世繪」版畫風格十分接近( 圖1)。另外奈良把人物簡化為幾何圖形的組合,接合了西方現代藝術在藝術語言上的突破和發展( 圖2, 3),還有簡單直接的線條,亦可以從日本傳統人物畫中找到聯繫( 圖4)。奈良美智的筆觸相對來說十分細膩且富有層次感,小孩的臉頰色調變化十分微妙,頭髮與背景的過渡也表現得溫婉和含蓄,展示了他對色彩的敏感度。

奈良美智回憶自己少年時代從電視和照片中體會到越戰的真實和悲慘,當時應運而生的龐克搖滾樂是年青人的主要發洩不滿的途徑,奈良亦對其野性和反叛的態度產生了極大的共鳴,他對世界的不幸蘊釀出同情和憤怒的心情,他把回憶灌注到自己的藝術之內,以小孩作為發洩自己不滿和憤怒的代言人,以電結他、槍根,甚至鐮刀去對抗種種不公和壓迫。每個人在小孩時期都以最真實的方式去面對生活,然而成長、經歷、環境等等因素都不斷地改變人類的本相,因此人會感到無奈、憤怒和哀傷,這是人類永恆的命運。奈良美智的小女孩身上擁有每一個人的過去、現在和對將來的想像,所以他的藝術具有跨越地域、性別、種族和年齡,甚至時空的力量,由一個眼神或者動作而直指觀眾的心靈,喚起人類某種相同的情緒而產生難以解釋的親切與共鳴。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