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 GUANGLE (CHINA, B. 1976)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王光樂

水磨石 第12號

細節
王光樂
王光樂
水磨石 第12號
油彩 畫布
180 x 143 cm. (70 7/8 x 56 1/4 in.)
2003年作
簽名:王光樂 (畫背)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拍品專文

當王光樂還是中央美術學院的學生時,一位教授曾經走進他的工作室,在仔細看過他的畢業畫作後,只丟下了「沒有形象、沒有顏色、沒有空間」便離去了。十多年前這幾句批評,成為了王光樂對藝術追求的金科玉律。在王氏2000 年於中央美院畢業後數年創作的《水磨石 第12 號》(Lot 17),以尋常建築物料為起點,探討繪畫的過程,並挑戰學院派現實主義的製約。

在九十年代後期,水磨石作為牆身及地板的普遍物料,在中國各地隨處可見。年輕的王光樂對水磨石這廉價的物料的外在材質很感興趣,由不同形狀的碎石並合打磨而成。談到第一次畫水磨石,他表示:「我本以為可以在一個下午完成,但發現原來水磨石很難畫,我畫了差不多一個月也還未畫妥。這使我想了不少東西。我發現了兩個不同的方向,我可以強調繪畫的過程或是諸如光線照進房間的獨特場景等等。我決定帶出新的形象。我省去了時間的表現,只留下水磨石本身。 」

在創作水磨石系列作品時,除了以採用寫實的方法繪製畫面,王光樂也採用了多種繪畫的技法:使用毛筆以「積墨水洗法」強調暈染之效;或而以仿水磨石地面製作工藝,將畫面表面油彩拋光,強調畫面的質感;或至直接在水泥板上繪製,將畫布延伸至實物;或至以白底畫佈為底,用黑線著重肌理細節;而本副作品,則是以黑色為底,將白色的點狀物,作為抽象繪畫的元素,通過繁瑣的重複上色過程,完成指向純粹的觀念,從而將表現作品所需的時間,而非寫實的描畫,創造了一幅深沉而餘音裊裊的作品。

多種技法的使用,以及與寫實的技法平行返復運用,使得水磨石系列中不同作品內部生髮出不同的枝節,也印證了對藝術家來說,技法是用來輔助創作概念的當代性。栗憲庭先生對這種工作方法談論到:「在作品創作中,繁複的手工過程,對於藝術家是至關重要的。每一個筆觸的形,或者手工製作的動作,是簡單的。而且,每一個筆觸或者製作動作,對於作品整體形象的構成,主要靠繁瑣的重複和簡單過程的痕跡組成。」而王光樂只畫水磨石的決定,排除了作品中對特定時間與地點的痕跡,以及反傳統學院派繪畫中的寫實主義的本質。

王光樂作品中對思考的追求之特質,又與羅斯科晚年的黑色作品系列相契合。在這系列作品中,羅斯科聚焦色彩與平面的深意,邀請觀者在似沒有內容的作品細看沉思。王氏的作品營造出類似的反應,其筆下如細胞、如沙粒的細長形狀,創造了一個牽引著觀眾的大千世界。每個不規則形狀、既相類似又不一樣,合成一個色調漸變、如波紋擴散的流動表面。如羅斯科的黑色作品及其他色域繪畫藝術家的作品,《水磨石 第12 號》隨觀看的環境光線而改變。有意的把四角及邊沿加深,王光樂加強了畫作的立體感,亦更讓觀眾感受到畫家創作時所需的大量心力與時間。

對材質表面的描繪,王光樂表現出他真正要捕捉的不是水磨石的模寫,而是藉此呈現藝術家本身的思考過程,表現在畫布上繪畫無數不規則形狀的玄思及時間的流逝。雖然王光樂的水磨石的整體叫人想到草間彌生筆下的網,但前者背後的原動力和過程則是獨樹一幟。草間彌生厚塗的圈套探討了永恆的概念及她對積累的過程的入迷。相比之下,王光樂感興趣的是時間本身,以及創造這樣一幅作品所需的思考過程。藝術家說道:「水磨石系列不關社會議題,它是體制言說之外,對個體生命無常體悟的恆定意義尋求。」

透過鉅細無遺地捕捉一個普通人不會留神的物料,王光樂把一個尋常物料變成記錄時間流逝的方法。即便外間的社會千變萬化,他的作品卻超越其中,在沒有依據任何特定事件下捕捉了時間流逝。他的地磚沒傳統定義的形式、顏色及體積,卻有在平淺的尋常生活中表現出對悲傷、幻想及深邃的探索。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