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2012 年夏天,袁遠以格蘭菲迪威士忌酒廠 駐場藝術家身份,在蘇格蘭郊區的達夫敦住了三個月。在與《藝術論壇》雜誌的一個訪問中, 他說道:「這個小鎮大概只有一千來個人,二千頭動物……居住在小鎮的三個月有了非常完整的寧靜。」袁遠作為寧靜小鎮的來客,在那個夏天的作品強調當地的歷史,同時透過描繪建築,探索了諸如時間、棄置,以及衰落等命題,在蘇格蘭山水接遇上的獨特景物中找到靈感。
這幅名為《埃爾金火車站》(Lot 18) 的大型雙聯畫,是袁遠在2012 年秋天回到中國展出的十多幅作品中最大的一幅。作品主題是一個離他客居地方二十五公里的一個荒廢的火車站。建於1850 年代初的埃爾金火車站,在1968 年因為火車線改道關閉之前的百多年時光中迎接了一代代的旅客。袁遠的作品著眼描繪車站的維多利亞時代玻璃天頂,細膩地表現了破落的玻璃與網材。裂縫、缺口、層層灰塵和斑駁色彩,都一一仔細重現,與背後可見那淡藍清澈的天形成強烈對比。
《埃爾金火車站》是袁遠作品中的異數,與一般作品中強調室內空間的深度不同。他在此作中選擇以長形的色彩塊填滿畫面,予人仰首上望,只看到天花的一部份。這作品有非常抽象的意味,乍看之下,它的構圖叫人聯想到硬邊抽象及色域繪畫中的幾何作品。透過把鋼材及玻璃簡單呈現,袁遠表現出題材的超越性,突顯出建築令觀眾個人產生對時光體會的力量。
通過捕捉荒廢建築的美,袁遠的作品強調曾經在此中上演的活動,以及設計和建築時注入了的巧思。他表示:「我一直盡力探尋建築空間裏的居住痕跡,目的不在呈現空間現存的狀況,更多是重尋空間的昔日景觀,那是不可被抹走,卻已不復再現的昔日記憶。」呈現出來的效果是透過藝術家本身經驗與記憶所感知,對過去的時空的強烈追憶之情。細看之下,《埃爾金火車站》的線條與邊界之間的模糊,與格哈德・李希特根據舊照片作畫的作品相類似。像李希特一樣,袁遠的作品融合了現實與想像,反映出心神之中記憶的虛幻。
即使袁遠作品中的風格與地點非常不同,但它們都直指個人記憶的不完美,以及透過藝術家本身經驗去看待這些空間的強烈深度。袁遠選擇表現這座一般人會視作破落廢墟,有一百五十年歷史的古建築之美,表現了時間必然的流逝,與它對我們建設的空間的影響,並以他的想像與記憶去建構他個人的時空。
這幅名為《埃爾金火車站》(Lot 18) 的大型雙聯畫,是袁遠在2012 年秋天回到中國展出的十多幅作品中最大的一幅。作品主題是一個離他客居地方二十五公里的一個荒廢的火車站。建於1850 年代初的埃爾金火車站,在1968 年因為火車線改道關閉之前的百多年時光中迎接了一代代的旅客。袁遠的作品著眼描繪車站的維多利亞時代玻璃天頂,細膩地表現了破落的玻璃與網材。裂縫、缺口、層層灰塵和斑駁色彩,都一一仔細重現,與背後可見那淡藍清澈的天形成強烈對比。
《埃爾金火車站》是袁遠作品中的異數,與一般作品中強調室內空間的深度不同。他在此作中選擇以長形的色彩塊填滿畫面,予人仰首上望,只看到天花的一部份。這作品有非常抽象的意味,乍看之下,它的構圖叫人聯想到硬邊抽象及色域繪畫中的幾何作品。透過把鋼材及玻璃簡單呈現,袁遠表現出題材的超越性,突顯出建築令觀眾個人產生對時光體會的力量。
通過捕捉荒廢建築的美,袁遠的作品強調曾經在此中上演的活動,以及設計和建築時注入了的巧思。他表示:「我一直盡力探尋建築空間裏的居住痕跡,目的不在呈現空間現存的狀況,更多是重尋空間的昔日景觀,那是不可被抹走,卻已不復再現的昔日記憶。」呈現出來的效果是透過藝術家本身經驗與記憶所感知,對過去的時空的強烈追憶之情。細看之下,《埃爾金火車站》的線條與邊界之間的模糊,與格哈德・李希特根據舊照片作畫的作品相類似。像李希特一樣,袁遠的作品融合了現實與想像,反映出心神之中記憶的虛幻。
即使袁遠作品中的風格與地點非常不同,但它們都直指個人記憶的不完美,以及透過藝術家本身經驗去看待這些空間的強烈深度。袁遠選擇表現這座一般人會視作破落廢墟,有一百五十年歷史的古建築之美,表現了時間必然的流逝,與它對我們建設的空間的影響,並以他的想像與記憶去建構他個人的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