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NG FANZHI (CHINA, B. 1964)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曾梵志

肖像

細節
曾梵志
曾梵志
肖像
油彩 畫布
220 x 150 cm. (86 5/8 x 59 in.)
2006年作
簽名:曾梵志;Zeng Fanzhi (右下)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拍品專文

曾梵志出生於中國革命時代,當時文化價值和思想百廢待興,為其世界觀激起源源不絕的漣漪。從早期的「醫院」與「肉」的系列,以至「面具」系列,見證他從描繪原始赤裸的人性,演變至陌生疏離的城市面貌。他本著不斷探新的精神,由多番探索後另闢蹊踁,從而轉向一系列的肖像創作。

曾梵志不同時期的肖像風格獨當一面,若集中探討以人物為主的肖像風格,可見三個比較明確的階段。早期作品《憂鬱的人》(圖1)充分體現德國表現主義特色,畫中明快的筆觸和狂亂的線條引起強烈的個人情感。1993 年從武漢搬到北京後,他在環境轉變下創作「面具」系列(圖2),畫中人物輪廓分明,各自戴著面具,充斥著城市生活帶來的疏離感,「面具」系列更被譽為他創作生涯的巔峰。然而,他並沒有因此侷限個人藝術的可能性,終於在2001 年摘下面具,揭示面具背後的人物面貌,是他走出一片新領域的象徵。拍品《肖像》(Lot 30) 一作可體現他對中西藝術的詮釋,不失為曾梵志向西方繪畫風格注入東方色彩的重要轉捩點。

中國古典畫作多以描繪山水、花鳥為主,肖像畫則多見於宮廷及文人作品;西方肖像畫自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盛行,各自朝著不同路向並行發展。傳統西方肖像畫講求形似,著重色彩和光影處理,從而突出主體的立體感;東方則重神似,活用線條表達內在精神情感,超越具象寫實的層次。在「肖像」系列作品中,曾梵志多以局部描繪的方式刻劃人物,雙腳多像水彩效果般被淡化,拍品《肖像》則不然,人物全身被呈現出來,讓人注意雙腳的處理手法。畫中主角以單腳重心站立,這個動作令人聯想到委拉斯‧ 蓋茲為國王腓力四世所繪的宮廷畫像(圖3),人物姿態縱容,同時帶有自我表現力。《肖像》畫中人看似為前方的鏡頭擺出自信的姿態,但其似乎略為嚴肅和拘謹的神情,說明了他思緒並沒有完全放鬆,彷彿為了一身正規的服裝而作出調節。中國肖像畫講求神似,講求氣韻,曾梵志從人物的動作將整個神情呈現出來。六朝四大家之一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的傳神理論,正正是《肖像》所彰顯一個超乎形象審美的經驗。

拍品《肖像》在背景處理上更發揮出中國書畫的留白精神, 虛實相生, 無畫處皆成妙境。老子《道德經》云:「天下萬物生於有, 有生於無。」萬物形態亦源自「無」的根本。拍品《肖像》中的人物站立在虛空淨白的背景,用留白的手法達到「意到筆不到」、「景在畫外」的效果 。 在一個訪問中,他談及希望觀者在留白的部分有個人的想象, 他「希望能令大家去感受, 從而在畫作而外獲得更多的意義。」曾梵志更在畫中主角頭頂上擦出幾道線條, 好比中國水墨畫自由流暢的筆法, 為畫作注入東方獨特繪畫元素。

作為一位敏銳的社會觀察者,曾梵志對人物服飾選擇相當講究,各個時期作品中的服裝皆能彰顯當時中國社會狀態。挺拔華麗的西服,暗示了主角作為新中國改革開放後的中產新階層。紅色亦是前衛勇敢的表現,代表不屈不撓的個人主義,這是一種在毛澤東年代不可想像的社會意識形態。曾梵志曾自述:「我之所以用紅色是因為我覺得它很刺激,具有煽動性。……紅色還可以是皮膚的顏色。我在畫皮膚、肉和鮮血時用的是同一種紅色。」他甚至將紅色的運用延伸至皮膚上,將皮肉赤裸地暴露出來。在早期「醫院」系列中(圖4),病人多穿著醫院提供的白袍,甚至赤裸上身,皮肉就是服飾。後來「面具」系列中的人物多配戴紅領巾(圖5),是曾梵志小時候對身分認同的象徵,填補帶有遺憾的回憶。拍品《肖像》人物穿上筆直的西裝,是對新生活追求的表癥,同時也映照中國社會從市場開放後逐漸走向國際大舞台的變化。雖然曾梵志選用現代西方服飾,但同時依附強烈東方色彩。在他而言,東西方不分軒輊,一切在乎不斷的融合,旨在達到和而不同之境界。

在表達手法和意義上,曾梵志揉合東西方的繪畫元素,在傳統與創新的意念上找出相互平衡的方式,將兩種看似互相對立的精神連結起來。《肖像》中人物沒有明確的身分定義,孰個人的描繪,或孰中國人集體的精神狀態,餘下觀者所定奪。畫作中人物的「身、心、靈」狀態,也是當代社會人們的縮影,在歷史洪濤下捍衛自我。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