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TSUYA ISHIDA (JAPAN, 1973-2005)
美國重要私人收藏
石田徹也

機能性

細節
石田徹也
石田徹也
機能性
壓克力 畫布
1999年作
藝術家簽名(畫架內框)
來源
美國重要私人收藏
出版
2007年 《悲傷的畫布:石田徹也的世界》 靜岡縣立美術館 靜岡縣 日本 (圖版,第23頁)
2010年 《石田徹也全作品集》 株式會社求龍堂 東京 日本 (圖版,第74圖,第85頁)
展覽
2007年7月24日-8月19日 「悲傷的畫布:石田徹也的世界」 靜岡縣立美術館 靜岡縣 日本

拍品專文

石田徹也在1973 年於日本靜崗縣出生, 遺憾地於2005 年因火車事故而與世長辭。其藝術生涯雖然短暫,仍然以憾動人心的畫作成為日本當代藝術的標誌性人物。他以超現實角度描繪所身處的躁動不安時代,不但捕捉日本在戰後經濟奇蹟幻滅後的社會狀態,畫中反映種種對個體的壓制、剝削和不公,亦是世界各地人們共同面對的困境。

在其匆匆三十一年的人生中,石田徹也親歷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及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在蕭條不安的大環境下社會問題頻生,高壓的工作環境、無止境的工時、疏離的人際關係和森嚴的階級制度彷彿已成為日本上班族的典型寫照。年青的石田徹也並沒有因壓抑的生活環境而變得遲鈍封閉,他以敏銳的觸覺細膩而寫實地抽繪一個又一個超現實的場景。《機能性》(Lot 33) 將衛浴室與散落食物殘渣的便當融為一體,年輕男子頹然地坐在座廁上,目無表情地拿著書。他蜷曲的身軀傳遞深刻的無力感,人物疲憊的姿態和畫中壓抑的氣氛,讓人想起愛德華‧ 蒙克的《歸家的工人們》( 圖1)。兩者皆反映現代社會沉重的生活壓力,蒙克使用大量扭曲的線條和粗獷的筆觸構成夢魘般的世界,而石田徹也的一筆一劃均一絲不苟,極為迫真地描繪著超現實的場面,使觀者仿似置身其中。

《機能性》創作於1999 年,同年,日本政府通過修訂臨時勞工法, 企業更益發以臨時工取代終身制正式員工。缺乏保障和朝不保夕的工作環境加劇了經濟衰退期間的就業問題,石田徹也亦是透過不同的散工艱辛地維持著藝術創作。他感同身受地把現實中種種問題,以細膩筆觸在一點一滴地畫布上闡發。在日本文化中,衛浴室是家居生活的重要場所。家,本來應該是讓人放鬆和休息的避風港,衛浴室更是屬於個人的私密空間,強調整潔舒適的起居場所現在卻變得混亂不堪。而便當是上班族賴以果腹的速食,映照為了工作而犧牲的生活質素。兩種行為都是人類生存的基本,互為表裡卻又互相排斥。石田徹也尖銳地把它們壓縮在同一空間內,似乎隱喻生活壓力無孔不入, 人們只能身不由己的深陷其中。

儘管《機能性》中流露不由自主的無力感,卻同時寄託著石田徹也對當代人類生存狀態的關注與同情。事實上,這種人文精神早已深植於石田徹也的創作中,他於小學五年級便以抗議欺凌為主題勝出人權漫畫比賽。美國藝術家班‧ 尚恩致力於揭露種種不公義,作品圍繞勞工、移民等社會議題( 圖2),曾為美國試驗氫彈導致一名日本船員死亡的「第五福龍丸」事件遠赴日本實地考察,創作「幸運龍」系列作品。石田徹也在伊勢市成長,亦因此留意到這次事件。在回憶這次獲獎經歷時,石田徹也在創作筆記中不諱言尚恩啟發了自己。這種以人為本的關懷一直延伸到石田徹也日後的創作中,他曾寫道:「我深深地被如聖人般的藝術家吸引。他們相信『畫筆能一筆一劃地拯救世界』...《機能性》以令人無法忽視的強烈視覺語言,揭開當代生活歌舞昇平的假面,突顯現代人被壓抑的生活環境。


2015 年威尼斯雙年展以「全世界的未來」為命題,策展人恩威佐希望藉此探討工業革命以來,社會變遷帶來的種種時代焦慮。石田徹也的作品參加了這次展覽,陳列於主場館。正如他渴望般,透過藝術讓觀眾反思所身處的環境:「我相信我的自畫像具有讓觀眾審視現今世界、社會與價值觀的功能。」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