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N GEE (ZHU YUANZHI, USA/CHINA, 1906-1963)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朱沅芷

跳舞的女孩

細節
朱沅芷
跳舞的女孩
油彩 畫布 裱於木板上
72.5 x 60 cm. (28 5/8 x 23 5/8 in.)
1939年作
款識︰Yun Gee (右下)
來源
畫家本人於1941年贈予朱海倫的姐姐(Ellen Berland太太)
佳士得台灣 1998年 4月12日 編號11
前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佳士得香港 2007年5月27日 編號233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出版
1998年《朱沅芷》大未來畫廊 台北 台灣 (圖版,第59頁)

拍品專文

出生於中國廣東的朱沅芷, 於1921 年15 歲時便隨著父親移居美國舊金山,為首批在二十世紀初期到美國求學的藝術家之一。就讀加州美術學校期間,開始接觸歐洲現代主義,受共色主義與歐菲斯主義啟蒙,此時他以鮮豔色塊的堆砌,將形體幾何化分割,著重於色彩關係的共色主義遂成為朱沅芷觀察和實驗西方前衛藝術的起點。同時,他也開始注意畫面的結構,對形體重啟觀察,打破物體自然結構,開始嘗試色彩和結構的結合與探索。1926 年於舊金山舉行首次個展,便大獲成功,其才華也獲得法國親王穆哈特夫婦的賞識,而鼓勵他前往巴黎發展,開啟了朱沅芷的第一次巴黎時期。在巴黎的三年期間,朱沅芷很快打入當地藝術圈,接連舉辦個展,他的作品被視為東方神秘主義的表徵而受到歡迎。巴黎時期的作品,漸漸由原來重視幾何結構的興趣,轉向曲線律動的線條,早期繽紛明亮的色彩風格,也開始改為較為沈重的相鄰色系表現。

1930 年,因經濟問題,朱沅芷回到了美國,擇居在藝術風氣較舊金山更盛的紐約發展藝術事業。他於1932 年受邀參加紐約現代美術館舉行的「美國畫家和攝影家壁畫展」,參展作品頗獲好評;同時,他也開始實驗「鑽石主義」風格,他認為此風格可揭露所描繪對象其生命之物質和精神的根本,其畫中的無數小三角形意謂宇宙鑽石各面,可使創作過程中涵蓋的物理、心理、腦部三大性質表現在完成的作品中。儘管如此,由於當時社會環境因素造成的種族的問題,令朱沅芷耿耿於懷,便在1936 年再度回到巴黎。回到巴黎後,朱沅芷積極參加藝術聯展,也獲得了個展機會,較在紐約時期如魚得水。1939 年6 月,朱沅芷入選了「春季沙龍」,此時他心中對繪畫充滿了絕佳的靈感與抱負, 正想一展才華,卻因1939 年9 月歐戰爆發,必須離開巴黎,而在同年十月返回紐約前夕,朱沅芷畫下了《跳舞的女孩》(Lot 36) 此幅油畫創作。

當我日復一日參觀羅浮美術館時,那兒的傑作向我傾訴,說的既非中文也非法文,而是一種超越時空的語文。館中的作品屬於全人類,無論種族和國籍。一幅塞尚或辜貝(Courbet) 的畫對我而言,如同我熟悉之國畫名作一樣的親切。我體會到東方和西方有極相似之處,相去不遠。在巴黎定居後,我立下融合東西文化的目標。

- 朱沅芷

《跳舞的女孩》在構圖和用色方式皆極為特殊。吸收自塞尚的現代主義理論,朱沅芷在畫中並不講究精準透視,而是追求畫面的結構與描繪對象的輪廓。畫面中央4 位裸女彼此雙手相互牽起,形成一個類似「∞」形的結構,讓觀者視覺於畫面中循環返覆地來回流動。不合自然比例拉長的身軀和四肢,以及互相交結纏繞的手臂,仿若藤蔓般的曲折蜿蜒,與中國畫中筆墨運行的線條表現不謀而合( 圖1)。舞者背後樹木上方彎曲的枝幹更加強調裸女手臂和肢體形成的輪廓,彷彿也隨著裸女起舞,加強畫面動感。後方藍色天空、綠色及黃色的地面、以及攜手繞圈的舞者,令人聯想起馬諦斯的《舞蹈》。但不同於馬諦斯畫中呈現的活力、熱情,透過朱沅芷刻意拉長的優雅的身影,畫面中蘊含中國繪畫的寫意風情,展現出獨特的抒情律動,宛如身處樂園中的迷濛夢境。

朱沅芷曾憶及於巴黎時,曾日復一日到浮羅宮參觀,可想見除了當時的現代主義風潮之外,古典畫作也為朱沅芷帶來創作的靈感。「美惠三女神」(The Three Graces) 是希臘神話中象徵美麗、溫雅、歡樂的三個女神,此一題材為自古至今許多藝術家喜愛的主題,藉著不同的姿勢、角度展現女性的人體美( 圖2)。從畫中裸女舞者的站立姿態和位置,很明顯的看出朱沅芷受到古典繪畫的啟迪,也試圖重新詮釋此一古典題材。在古典的主題下,朱沅芷利用拉長延伸的人體,呼應他不斷思考架構的「鑽石主義」,從舞者高舉的手臂、「S」形的肢體、交疊的雙腿,彼此形成大大小小的三角形,而這些三角形架構起彷如方型鑽石的結構將4 名舞者緊密結合,使畫面在動態中達到平衡感。西方繪畫理論講求和諧平衡,但在朱沅芷安排佈局下,巧妙運用東方寫意線條造成空間的迴旋流暢,使得作品富涵詩意古典的抒情風格。

在研究朱沅芷的現存作品時,可發現畫家於1939 年曾多次創作此一4 裸女舞者的構圖( 圖3),可見他對此主題和構圖的喜愛及不停的反覆嘗試。此次上拍的《跳舞的女孩》為其中畫面構圖、色彩最豐富完整的,朱沅芷想必是在多次練習嘗試後,對《跳舞的女孩》以現代主義手法結合轉化古典題材呈現的成果感到滿意,從目前的考據資料中,沅芷亦曾在一幅同一時間完成的水彩素描中提及對此作品的滿意與喜愛,可說是紀念他巴黎青春歲月的代表之作,深具意義。朱沅芷同時將此一構圖形式應用到同年創作的另一幅作品《馬上舞旋》( 圖4),畫中裸女恣意揮動的雙臂與身軀以及馬匹形成的構圖和動態循環,和《跳舞的女孩》完全不謀而合,畫家對此構圖的滿意和喜愛,也可在他回到紐約後的作品《庭園中的七裸女》( 圖5) 等多幅作品中發現這4 位裸女舞者的身影。

《跳舞的女孩》展現了朱沅芷優越的藝術天份及敏銳的觀察力,在此一時期可看出他更趨向討論線條和構圖結構間的互動關係,將他早期構圖中的立體幾何空間轉化為曲線線條為主要架構,一方面顯現出他試圖在油畫創作中,尋找中國畫法性線條在油畫色彩空間中的轉換與突破的潛質,以所處環境帶來的文化衝擊思考中西藝術的融合;而這種線條曲線的運用,在無形間更加強了畫面的律動性與東方哲學詩意,如此創作的發展在朱沅芷的繪畫歷程中,成為了研究他在藝術成就上極為重要的一環。朱沅芷此一獨創的表現方式與概念,與同時的巴黎畫派( 圖6) 相較亦是毫不遜色,且獨樹一格,可見朱沅芷在中國近代繪畫脈絡中的前衛性,《跳舞的女孩》也成為見證藝術家中西交匯的成功作品。

Footnote:
朱沅芷在《馬上舞旋》的草稿上寫下:「此幅畫作終於順利傳達出我在《騎士》中所想表遠的意境,且與舞者同樣成功。此作品完成於二次大戰英國正式對德國宣戰之日。」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