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人們應該可以在藝術裡聽到樂音。許多偉大的作品裡都存在著具有力量的歌曲。當我接觸到了巴黎明亮的太陽,我終於明白了那首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哼唱的那首歌。」
- 金煥基
與其他許多韓國現代藝術家一樣,金煥基起初也是在日本攻讀西方現代與抽象藝術,在那裡他接觸到各種不同藝術派別,包括立體派到新造型主義。不過在那段時期,金煥基急切的想脫離日本學術的刻板形式以及來自歐洲藝術風格的影響。在1937 年離開東京返國後,他開始研究韓國傳統藝術,並開始收藏韓國瓷器與傢俱。直到1953 年,他才開始認真思考如何通過作品表現韓國的獨特美學。為了開創獨屬於自己的風格,他回溯到朝鮮王朝白瓷上的圖飾、高麗王朝的青瓷器以及傳統文人畫作,從中獲得了無限的靈感來源。同時,他也對自然主義以及韓國的天然風景產生濃厚興趣,希望能透過作品捕捉其中詩意般的情感及精神。對金煥基來說,自然與傳統是不可分割,如他的詩中所講:「圓滑的天空,圓滑的瓶子/ 藍天,白瓶是天造地設的一對。」
當時金煥基與絕大部份的同儕都僅能透過二手的資訊學習西方藝術,為了能夠有更直接的接觸,他在1965 前往巴黎。在巴黎所待的時間雖短暫但是在創作方面碩果累累。也許是因為身在異地而更為明確自己的身份, 他對於原生圖騰的喜愛愈發強烈。金煥基深入地研究各類韓國的傳統圖騰與自然景觀,最後透過簡單的線條將這些圖騰模式化並置放在色彩鮮豔的背景中。在身處異鄉的狀態之中,作為人的主體性及身為文化中的「他者」身份交織著種種複雜關係,在這一個極為難解的問題中,金煥基積極的思考著如何能在適應主流文化的同時,可堅守住自我主張。
金煥基在抵達巴黎的第一年創作了《蓮花》(Lot 43)。作品簡化並融合了經典的韓國圖騰:畫面中的鶴向著一輪滿月飛去,雲朵宛如捲軸。不難看出藝術家是如何巧妙地重塑這個高麗王朝花瓶上的圖騰紋飾(圖1)。其中飛翔的鳥與畫中的鶴佔據了相同的位置,而下方飄過的輕巧雲朵傳達了青瓷器上捲曲雲層的意象。畫面底部的蓮花沐浴在溫柔的月光之下,含苞待放。蓮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成為佛教思想中寓意著純潔的象徵之物,而這朵蓮花的一抹紅潤劃破了畫面單一的藍色景象。
畫家將這些元素錯落有致的穿插在一片無窮盡深的藍色背景之中,似乎在和應韓國文人畫中往往變幻的透視角度和模糊負面空間的構圖理念(圖2) 。畫作四周塗著暗色系的灰藍色邊框,恰似捲軸畫的絲綢裱褙。也許,這幅邊框寓意了一扇窗,一個通向家鄉的入口,也將金煥基的思鄉之情與豐富的內心情感帶入了觀者的世界之中。
儘管在這幅作品創作之時,藍色仍是一個全新的嘗試,但是它逐漸成為了金煥基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色彩。金煥基希望能夠將藝術與自然結合起來,而藍色似乎可以激發對於海洋或是天空的想像。而另一位旅居巴黎的中國畫家常玉也曾在五零年代時熟練的運用藍色色彩來延伸或定義空間邊界,在《藍色辰星( 菊花與玻璃瓶) 》中他調配出墨藍色的背景,並用細緻的銀色筆觸描繪瓶中的菊花(圖3)。這兩幅作品都表現出模糊的空間感,而這兩位藝術家也因他們獨特的創作語彙成為了他們世代的藝壇代表人物。
- 金煥基
與其他許多韓國現代藝術家一樣,金煥基起初也是在日本攻讀西方現代與抽象藝術,在那裡他接觸到各種不同藝術派別,包括立體派到新造型主義。不過在那段時期,金煥基急切的想脫離日本學術的刻板形式以及來自歐洲藝術風格的影響。在1937 年離開東京返國後,他開始研究韓國傳統藝術,並開始收藏韓國瓷器與傢俱。直到1953 年,他才開始認真思考如何通過作品表現韓國的獨特美學。為了開創獨屬於自己的風格,他回溯到朝鮮王朝白瓷上的圖飾、高麗王朝的青瓷器以及傳統文人畫作,從中獲得了無限的靈感來源。同時,他也對自然主義以及韓國的天然風景產生濃厚興趣,希望能透過作品捕捉其中詩意般的情感及精神。對金煥基來說,自然與傳統是不可分割,如他的詩中所講:「圓滑的天空,圓滑的瓶子/ 藍天,白瓶是天造地設的一對。」
當時金煥基與絕大部份的同儕都僅能透過二手的資訊學習西方藝術,為了能夠有更直接的接觸,他在1965 前往巴黎。在巴黎所待的時間雖短暫但是在創作方面碩果累累。也許是因為身在異地而更為明確自己的身份, 他對於原生圖騰的喜愛愈發強烈。金煥基深入地研究各類韓國的傳統圖騰與自然景觀,最後透過簡單的線條將這些圖騰模式化並置放在色彩鮮豔的背景中。在身處異鄉的狀態之中,作為人的主體性及身為文化中的「他者」身份交織著種種複雜關係,在這一個極為難解的問題中,金煥基積極的思考著如何能在適應主流文化的同時,可堅守住自我主張。
金煥基在抵達巴黎的第一年創作了《蓮花》(Lot 43)。作品簡化並融合了經典的韓國圖騰:畫面中的鶴向著一輪滿月飛去,雲朵宛如捲軸。不難看出藝術家是如何巧妙地重塑這個高麗王朝花瓶上的圖騰紋飾(圖1)。其中飛翔的鳥與畫中的鶴佔據了相同的位置,而下方飄過的輕巧雲朵傳達了青瓷器上捲曲雲層的意象。畫面底部的蓮花沐浴在溫柔的月光之下,含苞待放。蓮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成為佛教思想中寓意著純潔的象徵之物,而這朵蓮花的一抹紅潤劃破了畫面單一的藍色景象。
畫家將這些元素錯落有致的穿插在一片無窮盡深的藍色背景之中,似乎在和應韓國文人畫中往往變幻的透視角度和模糊負面空間的構圖理念(圖2) 。畫作四周塗著暗色系的灰藍色邊框,恰似捲軸畫的絲綢裱褙。也許,這幅邊框寓意了一扇窗,一個通向家鄉的入口,也將金煥基的思鄉之情與豐富的內心情感帶入了觀者的世界之中。
儘管在這幅作品創作之時,藍色仍是一個全新的嘗試,但是它逐漸成為了金煥基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色彩。金煥基希望能夠將藝術與自然結合起來,而藍色似乎可以激發對於海洋或是天空的想像。而另一位旅居巴黎的中國畫家常玉也曾在五零年代時熟練的運用藍色色彩來延伸或定義空間邊界,在《藍色辰星( 菊花與玻璃瓶) 》中他調配出墨藍色的背景,並用細緻的銀色筆觸描繪瓶中的菊花(圖3)。這兩幅作品都表現出模糊的空間感,而這兩位藝術家也因他們獨特的創作語彙成為了他們世代的藝壇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