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偉大的畫家必然是他身處時代的見証人。觀者們若不清楚這點,則可 能犯上大錯。身為時代見証人,畫家除是歷史的一部份,亦擔當插畫 師的角色,在時代洪流中向我們提示各種徵兆,警愓和鼓勵著我們。
約瑟夫.安格百迪的創作風格中突顯的原創性縱然廣受讚賞,卻仍被 同儕所誤解。他早期作品中對大自然及越南人民生活的敏銳觀察、對 社會的精準分析等,往往未被廣泛提及。但他仍逐步創作出高層次的 作品,叫眾人驚艷萬分。本作品正可印証以上說法。
有關本作的另一個重點在於,安格百迪自行決定縮小它的原稿至現稿 的規模。我們可以假設藝術家這個舉動是希望將觀者的注意力集中在 畫作中央的四位女士身上。相反,藝術家一向習慣仔細描繪的植物在 本作中則罕有地變得次要。
安格百迪透過以下例子展現新奇的二分法:兩位裸女堅定的站立著, 右臂和臀部主動地伸展著;另外穿著罩袍的女士坐在凳子上,表現得 十分害羞。前者慵懶悠閒的姿態與後方站立女子行成對比。各人頭上 的裝飾品 ── 兩位裸女或佩戴常見於務農工人的圓錐型帽子,或沒 有任何裝飾;而另外兩位女士則有精緻的圓髮髻和絲巾。右邊裸女面 容所展示的性感與坐著的年輕女子一張嚴肅的臉有強烈對比。安坐的 女士腳上那不合穿的鞋和踏在越南土地上的雙腳是另一例。藝術家在 過去與未來之間畫上一條分隔線,正反映出在荒謬無比的1935 年, 兩個世界如何互相試探,嘗試取得平衡。安格百迪成功地抓緊這特別 時刻,並把它定格,透過兩種相反而互無關聯的風格,表現他所理解 的世界。本幅畫作在構圖上亦相當特殊,層層遞進的訊息以強烈而鮮 明的用色傳遞,當中包括藝術家常用的亮白色。
安格百迪的成長歷程將有助我們理解本幅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安格 百迪生於馬賽,並先於17 歲入讀巴黎裝飾藝術學院,及後再於著名的 馬賽美術學院畢業。他的藝術天份隨著於1922 年獲頒布魯門索獎而 獲廣泛認同。至1925 年,29 歲的安格百迪來到越南。當時實在無人 能夠想像20 年後,他成功革新越南繪畫,並留下豐碩的藝術復興創 作遺產。他對社會議題極度敏感,並被勞動階層這題材深深吸引。由 20 歲起在比利時,及後於1922-1924 年間在馬賽其間,他不斷繪畫 以工人辛勤工作為主題的作品,展現他們對社會的貢獻。1922 年《卸 花生》和1924 年《馬賽》兩幅作品正正展示著這程著迷對他創作帶 來的顯著影響。21 歲的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傷,所以格外深刻 地意識到世界的悲劇及其瞬間即逝的特性。中南半島藝術學院在安格 百迪抵達越南前數月成立,而在維托.塔廸悠的支持下,安格百迪引 領該院踏上成的道路,並將於20 世紀亞洲繪畫發展留下永恆的印記。
安格百迪的得意門生除早期的蘇玉雲外,亦包括阮嘉治等人。他主要 教授油畫技法,同時成功地將漆繪由裝飾性藝術進化成真正的創作過 程。在阿爾克斯.艾梅協助下,安格百迪成為一位畢生致力令越南漆 繪成功的嚴師。1925-1945 年間,眾多優秀畫家對這位出眾的師長致 敬。安格百迪經常透過藝術史課堂及裸體研習去帶領學生吸收及學習 藝術的基本知識。裸體研習毫無爭議是最困難的課程:因為藝術家的 作品內任何瑕疵都會毫無保留地展現人前,所有點綴裝飾都派不上用 場。學院的教學方針無疑衝擊著越南的保守道德觀念及守舊傳統。當 學生或是遊客都被禁止擔任裸體模特兒,維托.塔廸悠最終 需聘請囚犯擔任這項工作,只因為他們可以定時外出,在專 注的學生面前擔任模特兒數小時以換取一些慰藉。
約瑟夫.安格百迪被視為法藉越南繪畫大師。他對越南的無 比熱愛,以及與肉慾似近而遠的連繫,讓他深入了解該國人 民及其生活方式,進而深刻領會該國的命運。事實上,安格 百迪不單單是一位旅行畫家或外國人,他是一位深刻描繪身 處土地的畫家。在藝術領域中的事實是:地權的重要性超越 血權。
藝評人Pierre Gourou 曾經如此評價約瑟夫.安格百迪: 「無人能像他一樣恢復這熱帶光輝。他所創造的耀眼光芒, 堅定不移至令人目眩,那帶金屬特質的亮白天空、在潮濕季 節下帶酸度的植物,全部連結成強烈而獨一無二的共鳴。」
於1935 年在河內完成的Femmes Vietnamiennes 蘊含 越南的精髓與典型,實屬一幅極具創意的傑作。安格百迪的 作品展現他對越南的深入了解及其影響,題材鮮明但畫風敏 銳而溫柔。本作是展示二十世紀越南美術視覺活潑動人一面 的永恆例證。
Jean-François Hubert 越南藝術資深顧問
約瑟夫.安格百迪的創作風格中突顯的原創性縱然廣受讚賞,卻仍被 同儕所誤解。他早期作品中對大自然及越南人民生活的敏銳觀察、對 社會的精準分析等,往往未被廣泛提及。但他仍逐步創作出高層次的 作品,叫眾人驚艷萬分。本作品正可印証以上說法。
有關本作的另一個重點在於,安格百迪自行決定縮小它的原稿至現稿 的規模。我們可以假設藝術家這個舉動是希望將觀者的注意力集中在 畫作中央的四位女士身上。相反,藝術家一向習慣仔細描繪的植物在 本作中則罕有地變得次要。
安格百迪透過以下例子展現新奇的二分法:兩位裸女堅定的站立著, 右臂和臀部主動地伸展著;另外穿著罩袍的女士坐在凳子上,表現得 十分害羞。前者慵懶悠閒的姿態與後方站立女子行成對比。各人頭上 的裝飾品 ── 兩位裸女或佩戴常見於務農工人的圓錐型帽子,或沒 有任何裝飾;而另外兩位女士則有精緻的圓髮髻和絲巾。右邊裸女面 容所展示的性感與坐著的年輕女子一張嚴肅的臉有強烈對比。安坐的 女士腳上那不合穿的鞋和踏在越南土地上的雙腳是另一例。藝術家在 過去與未來之間畫上一條分隔線,正反映出在荒謬無比的1935 年, 兩個世界如何互相試探,嘗試取得平衡。安格百迪成功地抓緊這特別 時刻,並把它定格,透過兩種相反而互無關聯的風格,表現他所理解 的世界。本幅畫作在構圖上亦相當特殊,層層遞進的訊息以強烈而鮮 明的用色傳遞,當中包括藝術家常用的亮白色。
安格百迪的成長歷程將有助我們理解本幅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安格 百迪生於馬賽,並先於17 歲入讀巴黎裝飾藝術學院,及後再於著名的 馬賽美術學院畢業。他的藝術天份隨著於1922 年獲頒布魯門索獎而 獲廣泛認同。至1925 年,29 歲的安格百迪來到越南。當時實在無人 能夠想像20 年後,他成功革新越南繪畫,並留下豐碩的藝術復興創 作遺產。他對社會議題極度敏感,並被勞動階層這題材深深吸引。由 20 歲起在比利時,及後於1922-1924 年間在馬賽其間,他不斷繪畫 以工人辛勤工作為主題的作品,展現他們對社會的貢獻。1922 年《卸 花生》和1924 年《馬賽》兩幅作品正正展示著這程著迷對他創作帶 來的顯著影響。21 歲的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傷,所以格外深刻 地意識到世界的悲劇及其瞬間即逝的特性。中南半島藝術學院在安格 百迪抵達越南前數月成立,而在維托.塔廸悠的支持下,安格百迪引 領該院踏上成的道路,並將於20 世紀亞洲繪畫發展留下永恆的印記。
安格百迪的得意門生除早期的蘇玉雲外,亦包括阮嘉治等人。他主要 教授油畫技法,同時成功地將漆繪由裝飾性藝術進化成真正的創作過 程。在阿爾克斯.艾梅協助下,安格百迪成為一位畢生致力令越南漆 繪成功的嚴師。1925-1945 年間,眾多優秀畫家對這位出眾的師長致 敬。安格百迪經常透過藝術史課堂及裸體研習去帶領學生吸收及學習 藝術的基本知識。裸體研習毫無爭議是最困難的課程:因為藝術家的 作品內任何瑕疵都會毫無保留地展現人前,所有點綴裝飾都派不上用 場。學院的教學方針無疑衝擊著越南的保守道德觀念及守舊傳統。當 學生或是遊客都被禁止擔任裸體模特兒,維托.塔廸悠最終 需聘請囚犯擔任這項工作,只因為他們可以定時外出,在專 注的學生面前擔任模特兒數小時以換取一些慰藉。
約瑟夫.安格百迪被視為法藉越南繪畫大師。他對越南的無 比熱愛,以及與肉慾似近而遠的連繫,讓他深入了解該國人 民及其生活方式,進而深刻領會該國的命運。事實上,安格 百迪不單單是一位旅行畫家或外國人,他是一位深刻描繪身 處土地的畫家。在藝術領域中的事實是:地權的重要性超越 血權。
藝評人Pierre Gourou 曾經如此評價約瑟夫.安格百迪: 「無人能像他一樣恢復這熱帶光輝。他所創造的耀眼光芒, 堅定不移至令人目眩,那帶金屬特質的亮白天空、在潮濕季 節下帶酸度的植物,全部連結成強烈而獨一無二的共鳴。」
於1935 年在河內完成的Femmes Vietnamiennes 蘊含 越南的精髓與典型,實屬一幅極具創意的傑作。安格百迪的 作品展現他對越南的深入了解及其影響,題材鮮明但畫風敏 銳而溫柔。本作是展示二十世紀越南美術視覺活潑動人一面 的永恆例證。
Jean-François Hubert 越南藝術資深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