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克爾頓
交通
油彩 畫布
71 x 122.5 cm. (28 x 48 in.)
1980年代作
款識:S. Kerton'80 (右下)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出版
1996年《國族主義及其轉型:克爾頓作品的反思》
印尼 萬隆 (圖版,第99頁)

拍品專文

出身於萬隆的蘇加那.克爾頓是印尼藝術界重要的當代 畫家之一,相較於其他同期藝術家( 阿凡迪、亨德拉. 古那彎、蘇佐佐諾等等),克爾頓最為特出的一點在於: 唯獨他曾經花很長一段時間旅居海外。在西方世界居住 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的生活經驗,無疑對克爾頓的作畫 風格有深刻影響。《街景》( 拍品編號34) 繪製於1980 年代,就在克爾頓回國後的幾年內,可視為長年旅居生 涯對其畫風之影響的有力展現。

蘇加那.克爾頓最廣為人知的是描繪印尼人日常生活的 具象畫,色彩鮮明活潑、充滿生命能量。克爾頓出生於 印尼努力想脫離荷蘭殖民、爭取獨立的時代,從年輕時 就擁有強烈的民族主義理念。他在《愛國報》擔任插畫 家,後來這份工作成為他得以自由宣洩其政治理念的出 口;同時,親手記錄下許多偉大的歷史時刻以及尋常百 姓的生活,正好可以磨練他與生俱來的新聞工作者敏感 度。為了要立即捕捉歷史上的每個時刻,克爾頓必須熟 練速寫技巧,有時候,時間只夠他迅速畫下事件最基本 的骨幹。克爾頓有強烈的慾望想要將人物的歷史記錄保 留在畫作中,很自然地,也養成習慣會去收集當代所有 文件資料與各種能夠蒐羅得到的紀錄。

至1940 年代晚期,克爾頓已經成就斐然,在印尼當地 是非常受人尊敬的藝術家之一;然而,他一直夢想著要 去體驗外國生活, 希望能夠毫無阻礙地直接碰觸全世 界。在美國定居之後,克爾頓也到歐洲各國四處遊歷。 在此時期所創作的作品呈現出較為冷靜且壓抑的色調, 形式也較為簡化,朝立體主義畫派靠近,明顯受到歐洲 重要畫家如畢卡索及喬治. 布拉 克的影響。

後來在紐約, 蘇加那. 克爾頓終 於決定要接受紐約藝術學生聯盟 的獎學金,繼續深造。在校期間, 日籍講師國吉康雄直言批評克爾 頓的作品雖具備高超的技巧, 但 卻缺乏了靈魂。國吉康雄鼓勵克 爾頓作畫時要追求比「逼真」更 高遠的境界, 努力讓自己對於情 緒與感受有更深刻的理解、找出 更完美的表達方式。

克爾頓於1963 年前往墨西哥,此 行為他的作品帶來最強而有力的 轉變。與當代的墨西哥壁畫家往 來熟識之後, 克爾頓的調色盤中 再次出現了豐富的熱帶色調。在 後期的作品中, 克爾頓重新掌握 了對於色彩的敏感度, 也越來越 有能力將具體的形象化約成饒富 精髓的形式,可見其深受魯菲諾. 塔馬約及迪亞哥. 里維拉之繪畫 與壁畫的影響。

《街景》這幅畫繪於1980 年,咸 認是為克爾頓畫技不斷演進的巔 峰之作。在一片豐富雜沓的明亮 色彩中,汽車、公車及人力車充斥畫面,喧囂吵嚷著要 在這個繁忙的構圖中搶佔一席之地。這幅畫真實反映出 印尼交通的嘈雜面貌,克爾頓將擠在車上的每一張臉孔 與表情都呈現出來。他的筆觸依舊綿長而慵懶,線條也 一如往常地似液態流動,所描繪的景象傳達出喧鬧而混 雜的鮮活生命力。汽車和公車在喇叭聲中軋然而止,以 避免撞上停在繁忙馬路中的一輛小貨車,一名技師正躺 在地上修理貨車。公車上的乘客滿到車門之外,臉上的 表情既不耐又好奇,直盯著街道中央的障礙物。一輛摩 托車的後座超載,顫顫巍巍地保持平衡,鑽過大小車輛 之間。一如克爾頓的招牌幽默畫風,雖然是摩托車硬要 橫切車流而過,後座的乘客卻來伸長手臂來示意其後的 車輛讓出路來。即使放眼現今的印尼社會,這幅景象也 都忠實反映出真實的情況,此乃畫家功力高深的表現: 他以大膽的色彩與明快的筆觸為畫面帶來蓬勃生氣,著 實為一超凡成就。克爾頓對於畫中每一張臉龐的重視, 更進一步反映出他對於「市井小民」的觀察。《街景》 一畫充滿了對於社會公眾的強烈情感以及忠實呈現的純 真誠意,達成了蘇加那.克爾頓在繪畫生涯後期為自己 所設定的目標。

克爾頓於1976 年回到萬隆,與當時藝術界所流行的抽 象畫風格格不入,他堅持信念創作具象畫,使他在眾多 迷戀抽象畫潛藏情緒的年輕畫家之間顯得格外出眾。對 克爾頓而言,他並不在乎是否受到藝術界的認可,真正 重要的是:他能夠本於畫家初心,持續透過筆下作品來 傳誦人民的故事。

更多來自 融藝/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