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縱觀歷史, 各大文明都以宏偉的建築來昭示權力與財富。寺廟與教堂的興建,用以啟導崇敬,以神聖的莊嚴感染善信,並為創造它們的文明垂範後世。然而再宏偉的古跡也敵不過無情的歲月,在歷史面前亦是無助。正正是這點歷史吸引袁遠,他的畫作探討歲月留痕,以曾經輝煌,但已荒廢遺忘的室內構築入畫。
在袁遠作品中,《無助》(拍品編號42) 的拼湊特質顯得與別不同。雄偉的歌林多式柱首希臘柱陣頂著飾以繁星的拱頂,柱間的彩色玻璃窗頂天立地,一直延伸至中廊盡頭的祭壇。然而細看之下,畫作構圖卻很不真實,希臘柱陣獨立於周圍環境,亦不據傳統透視法。空間看來狹窄,一如向觀者壓迫,予人扭曲的平板及不自然感。我們被排除於畫作空間之外,即使我們再努力理解,透視法的樊籬使我們只可作壁上觀,而不得入堂奧之徑。
袁遠常以真實地點入畫,此作中的拱頂及彩色玻璃則以巴黎聖禮拜堂的上教堂(圖1)為本。建於1242 至1248年間的上教堂以其十五面彩色玻璃窗馳名,為存世規模最大的十三世紀彩色玻璃群之一。聖禮拜堂本身則是幅射哥德式建築的範例,其建築重點表現採光、高度及建築的輕巧。與早期哥德式的渾厚不同,幅射哥德式時期皆以細緻的石欞飾以大窗,呈現出明燦通風的感覺。諸如聖禮拜堂的大教堂不以人間、實用為目的,所表現的是七寶樓臺、人間天國的感覺。
然而,袁遠不去描繪聖禮拜堂原來細膩的柱列,反以厚重的希臘柱取而代之。以單色調描繪的大柱如風化的粉岩或大理石,飽歷風霜的巨柱的邊緣粗糙,一如為百載風雨侵蝕的考古遺址(圖2)。其歌林多柱式以內曲的柱身頂著飾以茛苕紋及細緻捲紋的柱頭。如幅射哥德式時期建築一樣,歌林多柱式強調垂直高度及修長的比例,比起前期的各種柱式,更追求輕盈之感。透過以希臘柱陣承托哥德式拱頂及彩色玻璃,袁遠探討歷史的層積,文明在過去的基礎上的構築。西方文明在各元素之上皆取法古希臘,在有意無形之中,哥德式建築亦以古典建築的範例為本。由柱列到修飾聖禮拜堂的歌林多柱式,無一不表現出希臘式與哥德式內在又明顯的聯繫。袁遠彰顯了這些特質,把不同時代的元素並置,以闡釋建築的系譜。
袁遠的作品在高度的寫實風格之中,亦有意象的構築。在一個訪問之中,袁遠就曾這樣說過:「我面對畫布時的心態,猶如一個裝置藝術家。或加、或減,或改變,或創造場景,我想直面的是不可改變的寂滅與消亡。」建築的拼湊,加上以扭曲的景深來強調的疏離感,袁遠一方面道出人類的藝術成就,捕捉到其中複雜的依存,另一方面又道出其中的徒勞。
袁遠的作品,以其除蔓生野草之外再無生命跡象來表現出一切的徒勞無功。在十七和十八世紀,歐洲藝術家為廢墟的浪漫意蘊所吸引( 圖3),袁遠的作品,即上承這一傳統。虛構的建築描繪,透過把幻想的建築物、考古遺址及其他建築元素合併,表現出一個可供藝術家發揮對構圖掌握及懷古玄思的狂想場景。廢墟畫亦被時人認為有勸誡作用,在歌頌過去的光榮時提醒觀者,沒有文明能避得過衰落的命運。在《無助》一作中,荊棘取代了善信的位置,彷彿將要由畫面下方一直蔓生向上。
此作的畫題《無助》更對我們的認識有畫龍點睛之效。欣賞袁遠筆下燦爛的虛構空間,我們哀嘆人類面對歲月洪流的掙扎的徒勞、文明在歷史轉向之中,其意欲永恆的建築成就的不存。然而畫題亦可指個人面對藝術時的不可抵抗、我們不能壓抑的創作慾望及我們對至高美善的追求。袁遠筆下的建築,可以視為人類傲慢的無用象徵,亦可看成對人類對不朽成就的追求的致敬。
在袁遠作品中,《無助》(拍品編號42) 的拼湊特質顯得與別不同。雄偉的歌林多式柱首希臘柱陣頂著飾以繁星的拱頂,柱間的彩色玻璃窗頂天立地,一直延伸至中廊盡頭的祭壇。然而細看之下,畫作構圖卻很不真實,希臘柱陣獨立於周圍環境,亦不據傳統透視法。空間看來狹窄,一如向觀者壓迫,予人扭曲的平板及不自然感。我們被排除於畫作空間之外,即使我們再努力理解,透視法的樊籬使我們只可作壁上觀,而不得入堂奧之徑。
袁遠常以真實地點入畫,此作中的拱頂及彩色玻璃則以巴黎聖禮拜堂的上教堂(圖1)為本。建於1242 至1248年間的上教堂以其十五面彩色玻璃窗馳名,為存世規模最大的十三世紀彩色玻璃群之一。聖禮拜堂本身則是幅射哥德式建築的範例,其建築重點表現採光、高度及建築的輕巧。與早期哥德式的渾厚不同,幅射哥德式時期皆以細緻的石欞飾以大窗,呈現出明燦通風的感覺。諸如聖禮拜堂的大教堂不以人間、實用為目的,所表現的是七寶樓臺、人間天國的感覺。
然而,袁遠不去描繪聖禮拜堂原來細膩的柱列,反以厚重的希臘柱取而代之。以單色調描繪的大柱如風化的粉岩或大理石,飽歷風霜的巨柱的邊緣粗糙,一如為百載風雨侵蝕的考古遺址(圖2)。其歌林多柱式以內曲的柱身頂著飾以茛苕紋及細緻捲紋的柱頭。如幅射哥德式時期建築一樣,歌林多柱式強調垂直高度及修長的比例,比起前期的各種柱式,更追求輕盈之感。透過以希臘柱陣承托哥德式拱頂及彩色玻璃,袁遠探討歷史的層積,文明在過去的基礎上的構築。西方文明在各元素之上皆取法古希臘,在有意無形之中,哥德式建築亦以古典建築的範例為本。由柱列到修飾聖禮拜堂的歌林多柱式,無一不表現出希臘式與哥德式內在又明顯的聯繫。袁遠彰顯了這些特質,把不同時代的元素並置,以闡釋建築的系譜。
袁遠的作品在高度的寫實風格之中,亦有意象的構築。在一個訪問之中,袁遠就曾這樣說過:「我面對畫布時的心態,猶如一個裝置藝術家。或加、或減,或改變,或創造場景,我想直面的是不可改變的寂滅與消亡。」建築的拼湊,加上以扭曲的景深來強調的疏離感,袁遠一方面道出人類的藝術成就,捕捉到其中複雜的依存,另一方面又道出其中的徒勞。
袁遠的作品,以其除蔓生野草之外再無生命跡象來表現出一切的徒勞無功。在十七和十八世紀,歐洲藝術家為廢墟的浪漫意蘊所吸引( 圖3),袁遠的作品,即上承這一傳統。虛構的建築描繪,透過把幻想的建築物、考古遺址及其他建築元素合併,表現出一個可供藝術家發揮對構圖掌握及懷古玄思的狂想場景。廢墟畫亦被時人認為有勸誡作用,在歌頌過去的光榮時提醒觀者,沒有文明能避得過衰落的命運。在《無助》一作中,荊棘取代了善信的位置,彷彿將要由畫面下方一直蔓生向上。
此作的畫題《無助》更對我們的認識有畫龍點睛之效。欣賞袁遠筆下燦爛的虛構空間,我們哀嘆人類面對歲月洪流的掙扎的徒勞、文明在歷史轉向之中,其意欲永恆的建築成就的不存。然而畫題亦可指個人面對藝術時的不可抵抗、我們不能壓抑的創作慾望及我們對至高美善的追求。袁遠筆下的建築,可以視為人類傲慢的無用象徵,亦可看成對人類對不朽成就的追求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