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 XIAODONG (CHINA, B. 1963)
LIU XIAODONG (CHINA, B. 1963)
LIU XIAODONG (CHINA, B. 1963)
2 更多
歐洲重要收藏
劉小東 (中國,1963年生)

1841年的火

細節
劉小東
劉小東 (中國,1963年生)
1841年的火
簽名:小東 (左下)
油彩 畫布
250 x 300 cm. (98 3/8 x 118 1/8 in.)
2012年作
來源
英國 倫敦 Lisson Gallery
現藏者購自上述畫廊
歐洲 私人收藏
出版
2012年 《劉小東:繪畫的過程》格拉茲美術館 格拉茲 奧地利 (圖版,第4及11頁)
2015年《收藏家》朴恩珠著 Art Books 坡州 韓國 (圖版,第335頁)
2015年《一公分︰劉小東日記》劉小東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中國(圖版,第155頁)
展覽
2012年6月5日-9月2日「劉小東:繪畫的過程」格拉茲美術館 格拉茲 奧地利
拍場告示
This Lot is Withdrawn.
此拍品已撤拍 ◦

拍品專文

「在我眼中,繪畫是最迷人的藝術形式,因為它最能和人的感知發生關聯。它能夠將我們的注意力都調動起來去觀察某種事物,比如火焰。」- 劉小東

中國藝術家劉小東提到的火焰,注目地在油畫《1841 年的火》( 拍品編號43) 上面燃點起來,從前景到遠處一排神秘的火光,背後是一次認真深入的社會調查結果;劉小東連同助手和攝製隊前赴奧地利一個山城,停留當地一個月期間,以最擅長的大型戶外寫生方法,展開了「繪畫的過程」藝術項目,帶出了一場異國歷史與本土經驗的對證。

故事發生在格拉茨附近一個名叫Eisenerz 的小城,它曾經以生產鐵礦為經濟支柱。當地一位名叫Johann Max Tendler (1811-1870) 的畫家在1841 年畫過一幅畫,描繪當時國王來到礦山視察時一片燈光通明的場面(圖1)。隨著長年開採,加上近代全球化經濟模式的沖擊,小城的光輝已經不再而見衰落,人口銳減至不足五千,到處都是工業廢墟和空蕩的房子。劉小東參觀了小城的博物館,也與當地人交流,從陌生的旅人成為了感性的觀察者,他來到了當年礦工們歡天喜地迎接皇室成員的那條街道,亦即Tendler 畫中的地方,以此為藍本創作了《1841 年的火》。熱鬧的呼聲已經一去不返,劉小東前面是歷史留下的一片肅靜,他決定以繪畫去引發觀眾對社會的沈思。

劉小東以肖像畫而名聞畫壇,卻罕有地以兩幅大型風景畫的格式來完成其「繪畫的過程」藝術項目。《1841 年的火》的構圖雖然參考了Tendler 的歷史繪畫,但他採取了一貫寫生的方式,在街道上架起畫架,直接感受時、地、人對個人心靈的掀動和引導(圖2)。本來熱鬧的街道,到了劉小東的畫面上只剩下四人。左方的四個黑衣男生顯得游手好閑,他們身處的位置和打扮,正好呼應了Tendler 畫中的幾個人物,如此安排令人聯想到小城的今非昔比。四人造型神秘,靠邊一角,反而更為引人注意,與風景部分形成強烈對比。原來乾淨的馬路被藝術家幻化為一道小河,映出黑衣人的倒影,加上象徵昔日光輝的火光奇幻地出現在畫中,產生了電影般的故事性和怪異氣氛。這種虛構和紀實的結合,說明了劉小東與電影藝術的密切關係。

人一直是劉小東繪畫藝術的核心。他在八十年代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當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初期,西方的現代藝術進入中國而影響了其藝術風格的建立。劉小東被冠以「新生代藝術家」的標籤,因為他描繪的都是當下目光所見平凡人物的真實生活,完全擺脫了當時中國學院對宏大叙事和宗教崇高感的標準約束。十九世紀畫家庫爾貝一幅名為《你好庫爾貝先生》(圖3) 中,描繪自己背上畫具走在戶外寫生的路上;他要從真實生活中,尋找非學院派、非理想化的新方向,這正好和中國八十年代年青一代藝術家面對的環境相似,而
劉小東和庫爾貝同樣對社會責任擁有堅持,作品《違章》和《火車》暗喻當下社會的不公,《三峽大移民》、《三峽新移民》則直接介入社會事件,2004 年創作《十八羅漢》後,劉小東開始確立戶外寫生的創作基調,先後遊走於奉節、古巴、以色列等地,把繪畫變成由創意、現場實施和展覽的全過程。

《1841 年的火》絕對不是一幅普通的風景畫,它結合了歷史、社會、人文的背景,實踐上寫生和想像並用。劉小東對光、影、色彩、筆觸的處理,令人聯想印象派風景畫予人視覺上的輕鬆、自由和愉悅(圖4)。如果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劉小東則是「在工作室畫,不如走遍世界畫」,他更像一位行者多於藝術家。劉小東的繪畫創作沒有國界的限制,世界就是他的畫室。這位信奉現實主義、對現實抱有敬意的藝術家把異國故事化為鏡子,讓不同背景的觀眾對當下生活作出反思,嘗試感受幻變才是永恆的真實。

更多來自 融藝/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