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鍾泗賓
森林
油彩 木板
56.5 x 68.5 cm. (23 x 27 in.)
1948年作
款識:Soo Pieng 48 (左下);Forest (畫背)
來源
藝術家家族舊藏
亞洲 私人收藏
出版
2015年《鍾泗賓:生活素描》何劭斌 馬佩儀著牛津圖形打印 新加坡 (圖版 第3.17圖,第51頁)

拍品專文

作為地位崇高的東南亞藝術家,鍾泗賓對熱帶地區風景及居民的描繪往 往視認為與他1952 年的峇里之旅息息相關。這趟與其他新加坡先驅藝 術家同行的旅程,不單讓鍾氏更深入認識該地,更孕育出他獨一無二的 藝術風格。本作《森林》( 拍品編號48) 除讓我們窺探鍾泗賓優異的天 賦與能力外,亦為極其重要的峇里之旅賦予全新觀點,既揭示早年周遭 環境對鍾氏藝術創作的深遠影響,亦從他在本作中顯示中西合壁的技法 與風格,概括出其創意膨湃的境界。

於1948 年創作的《森林》實屬珍貴:它是鍾泗賓最早期藝術生中極少 數流通於藝術市場的作品之一,亦是他於四十年代後期創作的罕有油彩 畫板作品。這幅於他定居新加坡兩年後完成的佳作,將他的身份由中國 本土公民轉化成東南亞居民。回溯歷史,鍾泗賓的前任導師林學大( 圖 1) 創立的南洋藝術學院,鍾氏亦因該校教席決定於1946 年移居新加 坡。「南洋」一詞過往意指中日甲午戰爭其間移居東南亞的中國人的地 域身份;其後伸延至一種特定的藝術風格:一種揉合傳統中國藝術及西 方現代主義影響,以呈現本土主題的獨特表現方式。移居新加坡首十年 間,鍾氏深入了解當地人民及文化之餘,亦多以當地環境為創作題材。 他受到四方八面的視覺刺激包圍,並致力將他們轉化到其作品當中, 《森林》即為一例。

在樹蔭下的森林植披面鋪上一層茂密的翠綠,遠處的鮮紅筆觸和鮮黃色 塊提亮了構圖,而一望無際的熱帶天空專屬的天藍色則穿透綠葉。鍾泗 賓在廈門藝術學院訓練有素下學成的柔和墨色塗抹方式,在本作被鮮明 的用色取代,令全新而強烈的視覺刺激更為寫實地出現在畫板上。跳 躍、鮮艷的選色讓人聯想到熱帶地區暖意洋溢的風景,當然還有保羅‧ 高更一系列描繪大溪地的作品中的用色。可是,有別於高更在《大溪地 牧歌》( 圖2) 中經精密計算的色塊設置,鍾泗賓的選色跟他東南亞的 同儕一樣輕鬆自如兼直覺主導。例如亨德拉.古那彎的《山景》( 拍品 編號51) 及阿凡廸的《默拉皮景觀》( 拍品編號49),兩位藝術家不獨 憑感知作畫,亦配合他們對瞬息萬變的視覺刺激的情感反應。鮮明選色 除了反映了陽光的烈度外,亦呈現出茂密植披下躍動不已的顏色。是他 們對身處的獨特環境與氣候的直接回應。同樣地,當保羅‧ 高更專注 於超越當時廣受認同的印象派風格,鍾泗賓對熱帶地區光線變動感到設 身的興奮,並視之為畫作的重點。高更的森林植披是經過精心策劃的藍 綠交錯;鍾泗賓的卻是閃爍的翠綠附以少量的鮮紅與鮮黃,以模仿熱帶 地區的光線流動。

高更的畫作猶如在特定時刻預先擺好姿勢的快拍:以周遭廣濶的空間強 調畫作主體的安靜。相反,鍾泗賓的《森林》則更俱生命力。畫作中輕鬆慵懶的橫向筆觸流動著,就像一襲微風輕拂樹林。鍾氏選擇厚塗顏 料,令筆觸明顯地呈現在觀者眼前,同時輕輕依據畫板的紋理塗抹,帶 給畫作凹凸不平的質感。鍾氏在本作呈現的動感不獨源自其油畫技巧, 亦從他對中國水墨畫的天賦而來。他選擇跟從中國水墨畫傳統,並採用 多位先驅的技巧,建立多維度視角,加強作品的視覺效果,而放棄西方 現代主義常見的靜止、單一視角。其實,鍾氏在考慮作品構圖時,並非 特意參考水墨畫傳統,只是純粹地希望捕捉熱帶地區光線的快速變化。 當白雲剛剛飄過被陽光照射在樹幹,畫作上則呈現出陰影與光線相間的 效果,形成光暗對比。看著本作,觀者彷彿身處難耐的酷熱中,努力嘗 試在隨著陽光照射而不經意改變的明亮顏色中叫雙眼再次對焦。

本作與林風眠的《山村》( 拍品編號46) 於同時期創作,兩作既依從傳 統中國繪畫的構圖方式,又採用西方繪畫常用的媒介。《山村》裡交疊 的綠色牧草地不經意的把觀者的視線引領到畫作兩旁樹木框住的空間 中。《森林》畫面前方的樹木則是一個結構性手段,讓觀者聚焦並以此 伸延畫作的深度。畫作中的樹幹被擠向前方,配以鍾氏對它形態的鮮明 描繪,讓它在密集的背景中脫穎而出。觀者不難把鍾氏畫中元素的密集 堆疊與巴黎學派倡導者如保羅.塞尚和梵高筆下起伏不斷的山嶺及其深 度視覺作比較。但只要仔細考究這享負盛名的西方藝術運動的起源,不 難發現當中牽涉的密集文化交流,及其與日本浮世繪木版畫( 圖3) 和 中國傳統繪畫的連繫。

中國水墨畫大師在構圖中註入的活力在宋朝如詩般的山水畫表露無遺: 其構圖技法爐火純青至以虛構的鳥瞰視角作畫,以呈現密集的元素堆 疊。範寬的作品中森林茂密的前景便是一例:層層植披與山腳重疊,令 觀者與畫作各層之間都建立距離感 ( 圖4)。當山嶺漸次消失於半透明的 霧氣中,形成的負空間把觀者帶引到畫作的重點。鍾氏同時在畫作左邊 樹堆中運用相同枝法,以樹木及它們的堆疊創造虛構的小徑,同時營造 空間感,引領觀者走進豐富的想像領域。

《森林》呈現鍾氏在自己全新的「家」裡捕捉叫人驚嘆的視覺刺激的深 刻慾望,在揉合中西文化交互影響的同時,保留東南亞地區的特質。本 幅作品完美展現鍾泗賓駕馭不同技法的能力和藝術視野,以及它們如何 為他贏得當代藝術家表表者的美譽。《森林》帶給我們一次珍貴的先機, 一窺這位新加坡藝術史上無出其右的藝術家早期的啟蒙與野心,檢視他 如何結合這兩條交錯的軌跡,從而發展出獨特又神秘的藝術風格。

更多來自 融藝/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