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 TSCHANG-YEUL (KOREA, B.1929)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金昌烈 (韓國,1929年生)

ENS No 42

細節
金昌烈 (韓國,1929年生)
ENS No 42
油彩 麻布
150 x 150 cm. (59 x 59 in.)
1978年作
款識:T. Kim 78 (右下)
來源
現藏者直接購自藝術家
亞洲 私人收藏
出版
1979年《金昌烈》史丹菲利畫廊 紐約 美國 (圖版,第67圖)

拍品專文

我在佛教禱告中看到不止歇的重複。你一再複述、誦讀,直到你腦袋中所有的思緒都被禱詞鎖於腦海外,進入一種空無之境。在這個過程中, 我對自己的經驗多所反思,而水滴成了亡者的安魂曲。對我而言,繪畫可比喻為一種對亡者之靈表達安慰的方式,有如佛教淨化典禮中,保護逝者不受惡靈騷擾的的滴水儀式。
- 金昌烈

生於1929 年的韓國藝術家金昌烈,從小接受祖父教導,學習古典中國書法和亞洲哲學。在同時,金昌烈也從母親那裡接觸到西方藝術,母親積極鼓勵他培養對藝術的興趣。這些早期教育對金昌烈影響深遠,促使他到漢城國家大學的美術學院就讀, 並在1950 年獲得藝術學士學位。1965 到1968 年間,他重拾書本,進了紐約藝術學生聯盟。完成了紐約的學業後,金昌烈決定遠走巴黎,希望能在全新的環境精進自己的技藝。

1970 年在巴黎定居後,金昌烈發展出獨特的風格和主題:水滴的表現。他回憶道,「我對不同形狀、大小和表面的水滴所能產生的各色可能性,深為著迷。而我的考量是很實際的。我希望能忠實保留水滴原本的形體外觀,以及它們所創作出來的視覺印象。」他在1988 年東京畫廊的個展目錄中,金昌烈更近一步解釋,「我之所以畫水滴,是因為我想要讓水滴中的一切 溶解,重返到無的狀態。憤怒、焦慮、恐懼—我要它們成為空無。」正如此處展出的ENS No 42( 拍品編號 60) 所體現的, 藝術家作品中的小水滴,很明確地與佛學將水作為儀式重心、 屬靈佑護、和淨化心魂,以比喻生命無常的概念,有綿密的交集。他的水滴,實質地體現了他對靈性啟蒙一種如僧侶般的敬虔,讓藝術家把自己和世界帶到一個和諧之境,宛若佛家僧侶在冥想儀式中重複地磕拜和誦經。金昌烈繪作中的水滴讓人想起佛理的主張:我們一己的實質存在只是幻象一場,而所有的 人類都注定會消失,正如水滴終究蒸發一樣。藝術家回憶道, 「我被水滴的空、無所震攝;為它在光的折射和反映之際所展 現的豐潤之美、及高遠意涵而深深動容。」

一位著名的韓國藝評家對金昌烈的作品提出以下看法,「他在 1970 年初首次於韓國推出水滴系列後,迅速獲得藝壇及大眾的矚目。在整個1970 年和1980 年代,他受邀參加許多重量級展 覽。有趣的是,那時金昌烈的寫實水滴畫,被涵括在無數個韓 國單色( Dansaekhwa ) 繪品藝展中,這種藝術類型是當時地方藝壇的主流。而頗出人意料之外的是,他很少獲邀去參加具象畫展。這反映了金昌烈的畫作並不被視為只是一張水滴的形象而已。反之,觀者閱讀體識到水滴所代表的一種概念,並非僅是一個形象。」

金昌烈的作品,是一場藝術家的尋旅,欲以新方式表達生命短暫無常,也要傳達時間和歷史的實質沈積。他在朝生暮死和具體確實的兩極中,嫻巧地拿捏平衡,在這兩個境域之間明述了他對生命存在的敏銳概念論,以及它們與環境之間的關聯;而 更確定地是,他對藝術的熱忱和投注,實在地顯示於他的哲思和熟巧的技藝中,讓藝術同等地延伸為冥想神遊過程的個人構塑。丹尼爾.阿巴迪,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的前館長,曾如此評論道:「金昌烈的藝術超越了形式和風格的構築概念;他透過繪畫思忖著人類在這個短暫世界中的存在、他們的角色、 人類和文化之間的關係、以及生存的基本意義。」阿巴迪的評論讓人想起泰特現代藝術館的前館長,路易斯.畢格斯的論述: 「金昌烈的畫同時指涉了一個實際的、每日的具體世界,以及他意象中一個譬喻性、有淨化人心潛力的場域。」

金昌烈的作品在全球各地都出展過,展出地點包括了美國、法 國、比利時、德國、中國、日本、他的祖國韓國、以及許多其他國家。而展出地點均為精選場館,像是韓國光州藝術博物館、 位於台灣的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中國北京的中國美術館、日 本熊本市的小國町美術館、英國利物浦的泰特利物浦近代美術館、和法國巴黎的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金昌烈在1996 年 獲頒法國政府所贈的「司令勳位」,是該國藝術與文學勳章的最高榮譽。

更多來自 融藝/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