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 WEN HSI (SINGAPORE, 1906-1991)
亞洲 重要私人收藏
陳文希 (新加坡,1906-1991)

新加坡河

細節
陳文希
陳文希 (新加坡,1906-1991)
新加坡河
油彩 畫布 裱於木板
87 x 104.5 cm. (34 1/4 x 41 1/8 in.)
約1949年作
款識: 陳文希 (左下)
來源
由前泰國外交部常務秘書于1949年直接購自藝術家
現由原藏家家屬收藏
泰國 曼谷 私人收藏

拍品專文

陳文希是新加坡藝術先驅之一,那一代的藝術家不僅成就了國家新藝術形象的誕生,也在確保藝術界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擔任重要角色。前赴新加坡的南洋藝術學院和南洋華僑中學任教前,陳氏已是備受學生愛戴的繪畫老師。1949 年,陳氏獲泰國前外交部常務秘書熱情邀請到其曼谷官邸探訪,主人當時十二歲的女兒熱衷學習畫畫,陳氏因此在前常務秘書官邸居住了四個月,指導女孩繪畫的基本功,大方地把自己的知識傳授予充滿熱忱的學生。此頁隨附的照片就記錄了陳氏在曼谷度過的光陰,包括他向常務秘書、其女兒和其他觀眾展示指畫技巧的珍貴鏡頭。他正在這段期間繪畫了《新加坡河》這幅拍品,並贈予慷慨款待他寄宿的家庭。這幅描繪了新加標誌景觀的大型畫作自此成為該家庭的珍藏之一。佳士得很榮幸在本季展示這幅宏偉的作品,帶大家一睹畫家藝術旅程上的關鍵時刻。

陳文希出生於南中國廣東汕頭白宮村,父親是有學問的地主。由於藝術資源和物料匱乏,他自創利用礦物和蔬菜的顏色作為媒介,將他對村莊周圍稻田裡漫遊的鳥類和動物的初步觀察記錄在紙上,他童年對藝術的嚮往就此萌芽。在這期間,陳氏認識了著名畫家潘天壽,因而學習了指畫,並在日後在口墨畫中廣泛應用這種技巧。潘作為陳氏的導師,對他風格發展期的影響甚深,亦向徒弟大力推崇中國傳統媒介和中國水墨畫技巧,但陳文希異於導師之處在於他渴望揉合西方藝術的優點和中國傳統水墨畫的嚴謹要求,努力為自己樹立獨一無二的藝術風格,而在他1948 年到新加坡後,便開始大膽進行他的藝術實驗。

新加坡的繁榮主要原因仰賴其區域交易樞紐的地位,新加坡河為當地的商業中心,河岸繁囂活潑的日常商業生活以及穿越河流的船隻使許多當地藝術家他們陶醉其中,心馳神往。陳氏也不例外,更以日後帶有立體主義色彩的新加坡河景畫而聞名。這次拍品跟偏立體派的畫作同樣顯現俐落的筆觸,但《新加坡河》( 拍品編號11)對河流的描繪更為寫實,展現了畫家在藝術生涯早期主要對西方油畫媒介的掌握,極為珍貴罕見。

陳氏認為畫家應該從大自然取材,但並非照單全收、完全複製。他運用明顯的筆觸和厚實而未混和的顏料描畫比例極高的河水,為景象注入富有節奏的生氣,猶如梵高在作品中處理顏料的典型手法。不同於梵高用短小而平均的筆觸,以藍色和黃色構成閃閃發光的河面,陳氏混合蔚藍和綠松石的顏色、表面加上白色筆觸,形成閃皪的河水。陳氏的畫面位置調度嚴謹,河水流向畫幅右下角,加上對角線的構圖安排,使滾滾流水更像騰湧下游。畫家像是以偏印象派的方式處理此畫,運用每道筆觸捕捉映照在構圖中每個元素上的光。阿爾弗雷德‧西斯里選用淺淡色調描繪法國鄉村霧靄瀰漫的清晨,而陳氏的設色則明顯像熱帶的熱情色彩。藍調與混合其中的白同樣大膽,橙色和棕色突出了河上船隻線條,店舖屋頂上有紅色分外鮮明。為免顏料混淆不清,畫家每次都用乾淨的刷子塗抹,確保顏色就如正午艷陽那樣耀眼澄明。

依舊深深植根於中國水墨畫傳統的陳氏回歸黑白,利用兩色緊扣所有元素。接觸過東南亞地區的蠟染布料和大膽設計後,新加坡的藝術先驅都採用類似風格去表現他們的主題。陳氏與西方藝術家迥異之處是他偏好使用清晰的線條分隔場景中的各個元素。《新加坡河》突顯陳氏擁有真正藝術家的能力,吸收和揉合傳統價值觀和各家優點,集前輩大師最好的技巧,然後建立出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

陳文希自抵達新加坡開始,就對該國的新興藝術界作出莫大貢獻,而他的付出亦屢獲表揚,包括新加坡國立大學於1975 年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他也在1987 年成為東南亞國家協會文化及傳播大獎首個得主,並於1991年逝世後獲追頒榮譽服務獎。儘管現今實地景色與圖中所繪已有改變,但這幅拍品仍承載著陳氏早期喜用的大膽用色和不受覊伴的筆觸, 保留著這位先驅的藝術遺產。《新加坡河》讓我們透過一代文化大師的眼睛和雙手,看到一個國家這些年來從不起眼的所在發展成東西匯點的記錄。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