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WAN DUCHANEE (THAILAND, 1939-2014)
亞洲 重要私人收藏
達宛.都察尼 (泰國,1939-2014)

泰國蘭納農舍

細節
達宛.都察尼
達宛.都察尼 (泰國,1939-2014)
泰國蘭納農舍
油彩 木板
81.5 x 124.5 cm. (32 1/8 x 49in.)
款識:Thawan (右下)
來源
原藏者得自藝術家本人
亞洲 私人收藏
2015年4月4日 蘇富比 香港 編號1027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亞洲 私人收藏
展覽
1962年 泰國旅遊組織 泰國 曼谷

拍品專文

達宛.都察尼是泰國其中一位最著名的當代藝術家,也是泰國和亞洲藝術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畫作以現代佛教為主題,以超現實、現代和表現主義手法創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而聞名於世。都察尼在他那個年代屬於激進派藝術家,他挑戰傳統繪畫中對佛教及印度教大千世界概念的描寫方式,並常在他的藝術創作中以具爭議性的手法描繪佛教。

是次拍品創作於1962 年,是藝術家早期的作品,當時都察尼還在泰國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求學,師從著名意大利藝術家克拉多.費羅奇,又名斯爾普.比拉斯里。費羅奇改變了泰國的藝術景觀,並因此被稱頌為「泰國現代藝術之父」。他又鼓勵他的學生善用西方風格和當地主題,而都察尼在1960 年代的作品中也展現出的這種特質,例如《收割者》( 圖1) 和《泰國蘭納農舍》( 拍品編號12),二者均呈現出充滿活力的色彩,並捕捉到大自然和農村生活的田園風景。

在這幅畫作中,都察尼仔細描繪了沐浴在中午陽光下的鄉下農舍,當時天朗氣清,樹枝和藤枝在和風中輕輕搖曳,藝術家運用泥土色調的赭黃色和棕土色,以短促而清晰的印象派筆觸精心描繪。畫中雖然沒有任何人物,但當中仍透露了不少生活的痕跡,前景左方有一捆捆整齊紥好的乾草、地上放著農具、籃子在畫面右下角隨意擺放、一堆生火和炊事用的木柴、一條醒目的紅色毯子掛在窗邊,更是觀眾的焦點所在。農夫和家人的生活是畫作的中心,都察尼極其嚴緊精密地描繪農舍和周遭的每個細節,挑選出溫柔的陰影輕撫著屋頂和大地,太陽大方地照耀著,突顯了傳統的編織圖案以裝飾牆壁。

看著眼前這美景,觀眾彷彿跌進一個寧靜的鄉村世界,回到畫家位於泰國北部的故鄉清萊省,在1950 年代後期畫家深深受到北部「蘭納」傳統和當地高山部族的啓發,以及後印象派保羅.高更用色大膽、融合了歐洲文化與原始概念的具象繪畫所影響( 圖2 和圖3)。「我十八歲時,高更在大溪地所繪畫的作品令我深受感動。我花了將近五年時間才畫出那些山區部落的人。他們犧牲一切,就是為了活出山區部落的自豪和尊嚴。我會說六種語言,所以能與他們成為好友。」他說。

誠然,《泰國蘭納農舍》結合西方風格和技術,融合現代藝術運動與傳統泰國精神,絕對是當代藝術史上一幅獨特的作品。在1950 年代末至1960 年代期間,泰國藝術急促發展,泰國藝術家的作品開始注重展現原創性和國籍這些概念,並開始掌握藝術大師的原則和教條,從而應用到自己的風格和作品上,更重要的是回顧傳統來振興當代文化。作品如都察尼的《收割者》和丹龍黃的《三名編織籃子的泰國女子》( 圖4),都將傳統浪漫化 ── 前者的構圖讓人想起類似馬蒂斯的藝術運動,後者則是現代風格之作。鄉郊的寧靜引發藝術靈感,也讓人藉此逃避城巿的紛擾。《泰國蘭納農舍》描述了鄉村的日常活動,滿載一幅幅寧靜詳和的畫面,男男女女如常工作,小孩在嬉戲遊玩,還有傳統的棚屋,這些都是受觀眾歡迎的主題,並證明了藝術家對烏托邦、世外桃源及渴望昔日情懷的熱切追求。

這種描繪田園的影響在是次拍品中尤其明顯,此作品原本是都察尼一系列油畫的其中一幅, 描繪泰國北部村莊。這幅畫作於1962 年10 月在泰國旅遊局(TOT) 首屆繪畫大賽中展出,並獲得黃絲帶一等獎,是對其藝術成就以示嘉勉( 圖5),獎項極具意義並大大提升其作品的地位,也是對都察尼的藝術表現和技巧的肯定。此後都察尼的藝術事業一帆風順,於1963 年9 月在曼谷的Bangkapi 畫廊舉辦首次個展,備受讚賞,隨後在1964年當時新開的美術畫廊舉辦了雙人展。都察尼還於1971年在曼谷歌德學院( 前稱德國文化學院) 舉辦了個人展,並參加了英國文化協會泰國現代藝術家小組展覽。

都察尼後來的作品集中繪畫佛教裏的野獸和惡魔,呈現出近乎原始的特質,反映畫家本人深思宗教實現和探索人性黑暗面,一如都察尼早期的作品帶有對民族主義情緒的敘述和反思。他一系列作品可被視為從繪畫歐洲風俗場景,過渡到發展其個人現代主義美學,以至後來他對泰國傳統生活方式的沉思。

《泰國蘭納農舍》為一見證都察尼早期精彩創作的獨特之作。畫作力量澎湃能量源源不絕,輪廓線條與畫家表現融為一體,令構圖生動有趣,讓觀眾精神為之一振。柔和的微風、變幻的天空、田園的美景,盡收在這幅描繪鄉村烏托邦、滿有情懷的畫作中,反映了藝術家哲學思想發展的創意開端,從而解讀人類存在的意義。正如都察尼深思後指出:「藝術並非為宣示表面上的快樂與傷感,而應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藝術難被參透,人們也往往回避思想,但藝術滋養我們的靈魂與智慧。」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