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丁衍庸在1919年遠赴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研讀時,深受野獸派及表現主義的影響,在1925年回國後成為新 藝術運動的帶頭人之一,積極推動西方現代藝術的發展。 另一方面,他又深入研究中國傳統藝術的書畫、金石、 璽印,尤其精心鑽研徐渭、八大山人、金農的繪畫風格, 對中國畫中線條的表現力極為著迷,提煉出丁氏特有的純真而蘊涵豐富抽象性線條。他同時也對原始主義的藝術力量加以重視,在構圖及題材的探索上達到以純保真, 以簡見繁的概念。
60 至70 年代是丁衍庸的油畫藝術發展的高峰期。此時丁公已歷經四十餘年的藝術生涯,對油畫、水墨、篆刻 的掌控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並將這些不同門類的技法融合滲透,並終合為一成為了特有的本色:「中國畫的線條和墨用到西畫上,回歸原始藝術的本質和兒童純真的天性」。這在中國20世紀藝術的發展歷史上不僅留下濃重的一筆,並拓展了中西藝術融合彙通的思路與創新。
本幅創作於1971年的作品《柿子與瓶花》(拍品編號 18) 造型生動簡練,線條以拙馭巧,色彩飽滿鮮亮,意境率真灑脫,不失為丁公得意之作。整體畫面以白為底, 以線條勾勒出桌面、花瓶、枝幹及花卉的輪廓及空間感: 將黑色油彩稀釋以作水墨快疾行筆之法,並加以中國水墨畫的頓、暈、染的效果,畫面結構上,瓶中的數枝插花左疏右密,色彩明快,充滿了生命之力,並占領上方的主導地位,而下方的橙黃的柿子則以飽滿的形像,厚 重的油彩筆觸以及跳躍的色彩,與花瓶上那只稚趣十足的小黃鴨相映成趣,不但在結構上達到平衡,也在畫面上產生穩重與幽默、誇張與收斂的對比之趣。與塞尚在靜物作品( 圖1) 中,以「反透視法」重構形體與色彩的佈局結構關係的視角不同,丁衍庸將原始藝術的本質及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出發,將同樣的靜物題材突出用色及筆墨的意趣,抒發自我情感,展示其畢生追求的藝術主張的理念。
60 至70 年代是丁衍庸的油畫藝術發展的高峰期。此時丁公已歷經四十餘年的藝術生涯,對油畫、水墨、篆刻 的掌控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並將這些不同門類的技法融合滲透,並終合為一成為了特有的本色:「中國畫的線條和墨用到西畫上,回歸原始藝術的本質和兒童純真的天性」。這在中國20世紀藝術的發展歷史上不僅留下濃重的一筆,並拓展了中西藝術融合彙通的思路與創新。
本幅創作於1971年的作品《柿子與瓶花》(拍品編號 18) 造型生動簡練,線條以拙馭巧,色彩飽滿鮮亮,意境率真灑脫,不失為丁公得意之作。整體畫面以白為底, 以線條勾勒出桌面、花瓶、枝幹及花卉的輪廓及空間感: 將黑色油彩稀釋以作水墨快疾行筆之法,並加以中國水墨畫的頓、暈、染的效果,畫面結構上,瓶中的數枝插花左疏右密,色彩明快,充滿了生命之力,並占領上方的主導地位,而下方的橙黃的柿子則以飽滿的形像,厚 重的油彩筆觸以及跳躍的色彩,與花瓶上那只稚趣十足的小黃鴨相映成趣,不但在結構上達到平衡,也在畫面上產生穩重與幽默、誇張與收斂的對比之趣。與塞尚在靜物作品( 圖1) 中,以「反透視法」重構形體與色彩的佈局結構關係的視角不同,丁衍庸將原始藝術的本質及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出發,將同樣的靜物題材突出用色及筆墨的意趣,抒發自我情感,展示其畢生追求的藝術主張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