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什麼東西早晨用四隻腳走路,中午用兩隻腳走路,傍晚用三隻腳走路?」希臘神話裡有名的「斯芬克斯之謎」被視為人類對自我認識的發問,這個謎語用早午晚隱喻人的幼中老年,簡潔地點出人皆有之的必經階段。生而為人,不論身份地位、性別國籍、個性經歷,每個人都走在同一條單行道上。大家都曾經是小孩,長大成人,並慢慢老去,共享同一種模式。我們不斷在累積體驗,認識世界與自己,整個過程中孩童時期可說是一切的起點。當被問到為何一直以小孩為畫中主角,奈良美智說:
「當你覺得糖果很甜,你會思考這種「甜」的感覺從何而來。豈不是會很自然地回想小時候,當你第一次體會並認識到「甜」是怎樣的一種感覺嗎?」
當觀者第一眼看到《MIA》( 拍品編號54),無一例外地會從人物造型判斷這是一個小孩,卻又不禁感到困惑,好奇為什麼這個小孩與其他藝術作品中的刻板印象不盡相同。她沒有依偎在任何人的懷抱中,神情堅定甚至有一絲狡黠,既不需要受人保護,也不顯得天真爛漫。相對同系列較常見的頭像或半身像,這幅全身像的作品更完整地展示了「奈良式」的精神,她傲然而立,彷似要告訴所有人,自己已經準備好自信而獨立地面對這個世界,小小的身體釋放著與之相反的強大力量。這種無所畏懼的勇氣使人回想起小時候蠢蠢欲動地探索世界的感受,迎向一次又一次未知的體驗。奈良美智捕捉跨越地域與種族的一種共同感受,他的單人肖像畫作讓人在觀看的過程中產生一種與自己對話的可能。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看到一絲過去的自己,又好像被從前的自己凝望著。這斷不是流於濫觴的消極情緒,或「雖然物理上要回到過去是不可能的,但我發現繼續保有以往的感覺就絕不會失去任何東西,從這樣來看,回歸原點是非常正面積極的。」
雖然有很多評論都傾向將奈良美智與戰後日本興起的漫畫文化互相連結,然而仔細研讀《MIA》,更可發現藝術家如何從東西方不同源頭吸取養分,並將種種元素揉合成屬於自己藝術語言。
不同於前期大量使用粗黑輪廓線與明亮強烈的配色,踏入九十年代末,奈良美智的風格變得較為細膩,使人物散發詩意般的氛圍。粉彩色調和平坦而細緻的筆觸可見藝術家所鍾愛的早期文藝復興作品的影子( 圖1),奈良美智曾形容:「我特別欣賞喬托與弗朗切斯卡的半透明用色。濕壁畫的表面有著一種令人易於進入的質感[…]喬托的畫作同時令我感受到信仰者的力量。」藝術家用薄層顏料一遍遍地描塗《MIA》,薄荷綠色裙子與粉色肌膚的表面依稀浮現或深或淺的棕色,大片的黑色背景蘊含微妙的深淺變化,繁複多變的塗層堆疊為平面化構圖增加了視覺上的縱深感。同樣得益於這種手法,畫中雖然沒有明顯光源,卻仍然成功營造一種近乎通透的光感,像是從觀者的潛意識中慢慢浮現出來一般。
當奈良美智談及圓盤繪畫時,他表示當時意識到「沒有角存在的必要性」。回溯文藝復興時期,便能找到利用圓形畫布創作的例子,專稱為Tondo( 圖2),即意大利文中「圓」的意思。奈良美智把這種樣式由平面繪畫擴展至結合立體雕塑,《MIA》完美地展示藝術家這一獨特視覺安排的效果。上翹的大眼睛、高闊前額和圓臉、頭大身小的誇張比例,奈良美智極具個性的人物造型與日本傳統浮世繪( 圖3) 的美學互相呼應,值得留意的是,描繪小孩全身像的《MIA》更呈現他對線條與構圖佈局的掌握。多重弧線構成人物的整體造型,從小孩的拱型頭髮、寬闊的臉龐、飄逸的圓形裙擺、前後放置的弧形腳部,由上至下一脈相承。恰到好處的流暢線條令人聯想起鳥居清信如何利用衣服的弧線( 圖4) 使觀者的視線得以暢游於畫面上,使完全平面的構圖不顯得沈悶死板。沒有任何水平或垂直線條的描繪,亦使人物造型與圓盤構成和諧的視覺關係。圓盤的四周稍稍翹起,與牆面拉開距離,當觀者站在這個直徑達180 厘米的作品面前,不其然地感到被包圍,仰視畫面中央的小女孩。深色背景的運用除了突出以粉色描繪的人物外,結合圓盤外型亦造成一種戲劇感,彷似站在幕前的小女孩正被聚光燈照射著,她已經完美地支配了這個舞台,成為理所當然的主角。
Never Forget Your Beginner's Spirit,奈良美智在一次展覽的牆壁上寫上這句話。不斷往前走,同時緊記最初的感受,奈良美智之所以被世界各地的藝術愛好者擁戴,正正在於這些作品提供了一個讓所有人的情感與回憶可以自由棲居的空間,跨越不同人生階段之間的鴻溝。
「當你覺得糖果很甜,你會思考這種「甜」的感覺從何而來。豈不是會很自然地回想小時候,當你第一次體會並認識到「甜」是怎樣的一種感覺嗎?」
當觀者第一眼看到《MIA》( 拍品編號54),無一例外地會從人物造型判斷這是一個小孩,卻又不禁感到困惑,好奇為什麼這個小孩與其他藝術作品中的刻板印象不盡相同。她沒有依偎在任何人的懷抱中,神情堅定甚至有一絲狡黠,既不需要受人保護,也不顯得天真爛漫。相對同系列較常見的頭像或半身像,這幅全身像的作品更完整地展示了「奈良式」的精神,她傲然而立,彷似要告訴所有人,自己已經準備好自信而獨立地面對這個世界,小小的身體釋放著與之相反的強大力量。這種無所畏懼的勇氣使人回想起小時候蠢蠢欲動地探索世界的感受,迎向一次又一次未知的體驗。奈良美智捕捉跨越地域與種族的一種共同感受,他的單人肖像畫作讓人在觀看的過程中產生一種與自己對話的可能。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看到一絲過去的自己,又好像被從前的自己凝望著。這斷不是流於濫觴的消極情緒,或「雖然物理上要回到過去是不可能的,但我發現繼續保有以往的感覺就絕不會失去任何東西,從這樣來看,回歸原點是非常正面積極的。」
雖然有很多評論都傾向將奈良美智與戰後日本興起的漫畫文化互相連結,然而仔細研讀《MIA》,更可發現藝術家如何從東西方不同源頭吸取養分,並將種種元素揉合成屬於自己藝術語言。
不同於前期大量使用粗黑輪廓線與明亮強烈的配色,踏入九十年代末,奈良美智的風格變得較為細膩,使人物散發詩意般的氛圍。粉彩色調和平坦而細緻的筆觸可見藝術家所鍾愛的早期文藝復興作品的影子( 圖1),奈良美智曾形容:「我特別欣賞喬托與弗朗切斯卡的半透明用色。濕壁畫的表面有著一種令人易於進入的質感[…]喬托的畫作同時令我感受到信仰者的力量。」藝術家用薄層顏料一遍遍地描塗《MIA》,薄荷綠色裙子與粉色肌膚的表面依稀浮現或深或淺的棕色,大片的黑色背景蘊含微妙的深淺變化,繁複多變的塗層堆疊為平面化構圖增加了視覺上的縱深感。同樣得益於這種手法,畫中雖然沒有明顯光源,卻仍然成功營造一種近乎通透的光感,像是從觀者的潛意識中慢慢浮現出來一般。
當奈良美智談及圓盤繪畫時,他表示當時意識到「沒有角存在的必要性」。回溯文藝復興時期,便能找到利用圓形畫布創作的例子,專稱為Tondo( 圖2),即意大利文中「圓」的意思。奈良美智把這種樣式由平面繪畫擴展至結合立體雕塑,《MIA》完美地展示藝術家這一獨特視覺安排的效果。上翹的大眼睛、高闊前額和圓臉、頭大身小的誇張比例,奈良美智極具個性的人物造型與日本傳統浮世繪( 圖3) 的美學互相呼應,值得留意的是,描繪小孩全身像的《MIA》更呈現他對線條與構圖佈局的掌握。多重弧線構成人物的整體造型,從小孩的拱型頭髮、寬闊的臉龐、飄逸的圓形裙擺、前後放置的弧形腳部,由上至下一脈相承。恰到好處的流暢線條令人聯想起鳥居清信如何利用衣服的弧線( 圖4) 使觀者的視線得以暢游於畫面上,使完全平面的構圖不顯得沈悶死板。沒有任何水平或垂直線條的描繪,亦使人物造型與圓盤構成和諧的視覺關係。圓盤的四周稍稍翹起,與牆面拉開距離,當觀者站在這個直徑達180 厘米的作品面前,不其然地感到被包圍,仰視畫面中央的小女孩。深色背景的運用除了突出以粉色描繪的人物外,結合圓盤外型亦造成一種戲劇感,彷似站在幕前的小女孩正被聚光燈照射著,她已經完美地支配了這個舞台,成為理所當然的主角。
Never Forget Your Beginner's Spirit,奈良美智在一次展覽的牆壁上寫上這句話。不斷往前走,同時緊記最初的感受,奈良美智之所以被世界各地的藝術愛好者擁戴,正正在於這些作品提供了一個讓所有人的情感與回憶可以自由棲居的空間,跨越不同人生階段之間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