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RIEN-JEAN LE MAYEUR DE MERPRÈS (BELGIUM, 1880-1958)
南美洲私人收藏
勒邁耶‧德‧莫赫普赫斯 (比利時, 1880-1958)

登上峇里島祭壇敬拜

細節
勒邁耶‧德‧莫赫普赫斯
勒邁耶‧德‧莫赫普赫斯 (比利時, 1880-1958)
登上峇里島祭壇敬拜
油彩 木板
101 x 121 cm. (39 3/4 x 47 5/8 in.)
款識:J. Le Mayeur(左下); The ascend of the tempel / La montée au temple Bali (畫背)
來源
原藏者在1950年代得自印尼
從此由現藏者收藏
南美洲 私人收藏

本拍品附Drs. Cathinka Huizing 於簽發之保證書
拍場告示
Please note that Lot 31 has updated signature detail and comes with a certificate of authenticity by Dr. Cathinka Huizing.
拍品編號31 附已更新的款識詳情,及附Dr. Cathinka Huizing所發之保證書。

拍品專文

此件由畫家勒邁耶親自在畫布背面寫上作品標題的重要作 品《登上祭壇,峇里》( 拍品編號 31),展現峇里島人民每 天早上獻祭的傳統習俗。前景有兩個女子坐在一起,負責 收集花瓣製作小花籃,作為每日奉獻給神靈的貢品。在她 們身後的畫面中心是花圃圍繞的祭壇,外圍有印度教神祗 石像守護。畫面右邊有兩位女子,她們將小花籃陸續傳遞 到另一位女子手中,讓她將小花籃放在祭壇最高處。畫面 遠處可見大海和天空。

畫中描述的場景可能是勒邁耶在1935 年與美麗的妻子帕洛 遷居到沙努爾時興建的祭壇。他們在海灘後的一片稻田裡創 造了屬於二人的小天堂。勒邁耶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說:「我 們的小房子襯托着她(帕洛)的美。」這個莊園包括一間 農屋、一個花木茂盛的花園,裡面有階梯、涼亭、小祭壇、 神像和蓮池,這些場景出現在勒邁耶的大部分作品裡。勒 邁耶在世界各地尋探色彩和光線,他渴望將自己置身於「唯 美」的環境裡。他曾廣遊歐洲、非洲、中東和印度,最終 定居峇里島,並在當地找到了一生中最愛的三樣事物:美、 陽光、靜謐。他被這個島嶼深深吸引,更宣言:「你能告訴 我,除了峇里,還有哪裡可以找到將這些保留得更完美的 地方?」他樂此不疲地描述峇里島上年輕女郎的日常活動: 「看到這些漂亮的女孩子,穿著最高級的絲綢紗籠,頭戴鮮 花,舉止端莊如公主,很難想像她們是廚娘或女僕。」這些 恬靜和諧的情景,還有帕洛在收集花瓣時若有所思的模樣, 都被勒邁耶記錄在《登上祭壇,峇里》裡,這種表現技巧 並不容易。

畫中可見帕洛的正面,她的雙目低垂,看著籃子裡的花瓣。 其他女子面目不清。觀者的目光首先落在帕洛的身上,然 後逐點向畫面上方移動。眾女子優雅地高舉起手臂伸向祭 壇頂端,使構圖呈三角形。場景集中在畫面右邊,左邊只 有神像和草木花卉。

雖然這幅畫面採用所謂的風景格式,但構圖呈垂直方向。勒 邁耶反覆描繪直向形態,強調畫面的垂直感:畫面中間的祭 壇、站立女子向上伸展的姿態、花架的桿子、直立的神像、 甚至連「象耳芋」的葉子都呈向上狀。

女子的身軀亦非常引人注目。她們姿態修長,尤其是手臂和 手指。勒邁耶在戰前的藝術風格有一個獨特之處,就是他對 人體的處理手法。觀其塑造的人物,例如他們的腳、手臂 和手掌,往往超越人體構造原理,任由畫家的創造力發揮。

勒邁耶極擅長表現光線和色彩,這是他的藝術特點。這幅作 品展現了晨光熹微的景色。暗長的陰影,地上近乎白色的斑 駁光線,灑落在神像和早已沐浴在晨光中的眾女的身軀上,早晨清朗的感覺瀰漫畫面。畫面主色調是紫色和粉紅色調, 使熱帶的清晨氣氛更加濃厚。淺色調集中在畫面左邊,右 邊反襯以灰色和暗綠色。這邊的天空呈紫色和粉紅色,可 見時辰尚早,或許正值破曉之際。畫家隨意調用深淺顏色, 塑造對比效果,並提升畫面深度。除了紫色、粉紅色、紅色、 橙色和其他柔和的大地色,勒邁耶亦用少量白色及柔和的 藍色描繪大海和天空。這種色彩對比增加了畫面的透視效 果和明亮輕快感。

這幅作品以輕快、短促、富肌理的筆觸繪製,勒邁耶繪畫 技法精準,藝術氣息豐富。他擁有與生俱來的繪畫天賦, 用厚稠的顏料隨意揮就出色塊、斑駁色帶和圓點,花葉的 形態便悅然而生,無須刻意仔細描畫,此等技藝無人可比。

綜合以上種種因素,可見這是一幅精緻細膩的成熟佳作,創 作年份應是二戰前不久。勒邁耶在戰前以峇里島為題材的作 品對色彩的運用非常豐富而微妙,而且光線效果明亮耀目。 這段時期另一個典型特色,是畫家透過簡單地加添色塊, 使畫面充滿藝術美感。其戰後的繪畫方式更精細,表現的 細節更豐富。在1930 年代末和1940 年代初,勒邁耶的繪 畫風格隨興自由,這幅作品便是一個優秀的例子。

由C. Z. Huizing 博士撰文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融藝(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