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ONG SOO PIENG (SINGAPORE, 1917-1983)
亞洲 重要私人收藏
鍾泗賓 (新加坡,1917-1983)

峇里島女士

細節
鍾泗賓
鍾泗賓 (新加坡,1917-1983)
峇里島女士
油彩 畫布
91.5 x 61.5 cm. (36 x 24 1/4 in.)
1981年作
款識:泗賓1981 (右中)
來源
現藏者在1981年得自藝術家本人
亞洲 私人收藏

拍品專文

《峇里島女士》( 拍品編號 36) 是新加坡藝術大師鍾泗賓 罕見的作品,有着鍾氏最喜愛的傳統意象,充分表現出他 的藝術成就,以及對一直創新及實驗的熱忱,這些特質使 他成為南洋藝術風格的領軍人物。在40 年代末的新加坡 發揚的南洋藝術風格,糅合了傳統中國繪畫與西方靜物及 人物的構圖技巧。

在1952 年,鍾泗賓為了尋覓有新啟發的環境,與劉抗、 陳文希和陳宗瑞,一起去了印尼峇里島,希望可以在該處 捕捉到東南亞的精粹。因此,在鍾泗賓豐富的藝術生涯之 中的這時期,代表作品聚焦描繪峇里女性人物、鄉郊景色 及山水。

作為其中一幅晚年作品,《峇里島女士》表現了一個峇里 女性人物的意象,以富鍾氏個人風格的修長身軀及四肢描 繪,配以受傳統印尼哇揚皮影偶戲影響,充滿異國風情的 杏眼。此作由其人物倚旁著的大蕉葉的修長線條,到紗籠 的細密蠟染圖案,都表現出下筆之細膩。此作為鍾氏生命 最後階段,充分表現出他在東南亞欣賞到的大美的裝飾性 時期典型的作品。在背景有如馬賽克的花葉,有着溫潤的 金光,如古斯塔夫.克林姆的《阿黛爾.布洛.包雅 I》背 景般閃耀。

色彩對鍾泗賓來說,從來不是從屬於其他構圖結構意象, 而是可以讓他營造「繪畫的重點,色彩及色調變遷的諧和」 的「主題」所在1。在《峇里島女士》一作中,色彩運用有 着其精心考量:畫面以暖色的棕式和黃色為主,使得冷色 的頭巾的圖案,果籃中的生果,以及背景模糊的圓圈看起 來更加奪目。鍾泗賓樂用的橢圓圖案,是他很多作品中重 要的元素,包括他的抽象繪畫如《抽象三聯幅》,營造出 一個平靜與完美的感覺,就如日本水墨中表達自然及宇宙 的圓相一樣。

《峇里島女士》平衡的構圖,加上其慈眉善目、輕披在頭 上的頭巾,令人想起如揚.范.艾克、拉斐爾,以及波提 切利等西方藝術大師作畫的傅統藝術圖像聖母像。誠然, 鍾泗賓對南洋人物的熱愛,從他決定留在馬來亞可見一斑,他被這裏「人們的熱情」感動2。或許冥冥中,鍾泗賓想 要用聖母像的形態,把他筆下的女性人物昇華,同時亦表 達出他對這數十年來熱愛的主題的崇敬。

鍾泗賓的作品常被人與西方立體主義的形象及結構相比 較,特別是他以透視平面化的手法,對空間及質感的傳統 的運用及扭轉。然而在《峇里島女士》一作中,透過細膩 的平衡不同的平面與力量,他保留了整體的諧和協調。這 點可以看出他在廈門美術學院受過的傳統中國水墨的思想 影響。在《峇里島女士》一作中,濃墨的樹幹十分突出, 如雷電般斜角劃過背景的花葉。這構圖使人目光轉到果籃 之上,其中香蕉優美的弧度,又引領人目光轉回人 物與樹幹之交接,完成了整個目光的流動, 強調了他對圓作為繪畫元素的重視。

鍾泗賓的作品充滿着把西方現代 主義思想與東方獨有的物象的 融合,「創造出一個獨有的 方式,為新的歸宿創造新的 藝術, 以新的方法去看世 界」3。這在《峇里島女士》 中可以清晰看到, 此作表 現了一種視覺的在地感, 調和了他早期藝術訓練與 數十年來在東南亞的觀察 與經驗, 創作出尋常事物 的忠實描寫, 把日常化為 永恆。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融藝(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