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草間彌生1929 年生於日本松本市,因為醉心西方藝術的自由而在50 年代前往美國展開創作之路。當時日本是男性主導的保守社會,草間彌生以女性身份獨闖西方藝壇實在非常大膽前衛,同代離開日本還有小野洋子和河原溫等人,均在戰後的美國藝壇寫下屬於自己的光輝一頁。
1958 年,草間彌生從西雅圖搬到紐約,翌年展出「無限之網」系列白色大畫而一舉成名。重複性筆觸展示了無比的技藝和耐力,雖然看似當時流行的極簡主義作品,卻散發著充滿人性手感的獨特魅力。她曾解釋「無限之網」是「沒有構圖,沒有起點,沒有終點和中心。」網點看似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加起來卻又造出宏觀的大氣象。
草間彌生是戰後美國藝壇的中堅份子,她跟極簡主義大師唐納.賈德是好朋友,又跟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柯奈爾談過一場柏拉圖式戀愛,而安迪.沃荷更是一位創作上的好對手。1958 至1968 年間,她活躍於繪畫、軟雕塑、裝置、電影、行為表演,出版,甚至時裝。在1962 年阿姆斯特丹Stedelijk 美術館舉辦的「零」前衛藝術展上,草間與一眾重要歐洲藝術家如封塔納等人共聚一堂,她更是其中唯一的女性藝術家。
草間彌生於1973 年回流日本,在1977 年自願入住精神病院。她在80 年代積極創作大畫,以強調平面感的作品回應日本流行的視覺元素和商業化風格,並由油彩轉為壓克力作畫。她在1993 年代表日本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從此奠定了她在日本藝壇的崇高地位。
草間彌生的繪畫主題除了以純抽象形式出現的「無限之網」外,其次就是靜物、風景和肖像等相對具像的內容。以靜物題材來說,南瓜固然是她最膾炙人口的一個圖像,而檸檬汁亦是她鍾愛的主題,拍品《檸檬汁》( 拍品編號38) 便是創作於90 年代難得的大幅作品。
藝術史學家一般認為靜物畫作為一個獨立畫科應該始於16世紀,之前靜物畫都只作為點綴宗教畫和肖像畫的背景,甚至被視為所有畫科中的最低級別。到了17 世紀,靜物畫開始在北歐流行,特別是荷蘭這個富裕的國家,大眾以收藏靜物畫作為財富的炫耀。19 世紀初隨著新古典主義的勢力退潮,靜物畫的創作被加入更多個人情感表達,後來梵谷的「向日葵」更成為靜物畫的經典。現代藝術之父塞尚把靜物視為幾何圖形( 圖1),並對空間和透視加以扭曲處理,開啟通往抽象藝術的大門,從此靜物畫不再只求客觀重現,而是一個尋找嶄新觀看經驗的主題。馬蒂斯的靜物畫進一步平面化,並加入大量裝飾性圖案,這種把前後景物拉平的手法,亦在後來的立體派靜物畫中看到進一步發展( 圖2)。這些處理畫面的特色,都可以在草間彌生的《檸檬汁》中看到個人化的轉變。
《檸檬汁》是一個把靜物平面化再到抽象化的結果。她利用黑白統一畫面氣氛,以廣告式平塗筆法繪畫,無起伏的黑色線面把靜物的立體感徹底去除,強調整體的扁平感和設計效果。她把主體的玻璃杯、飲管和檸檬片分割成不同形狀大小的幾何面塊,再填充上草間式的圓點。每個面塊的圓點排列形式不同,加上顏色反差大,因而產生具韻律感的圖案效果,近似英國歐普藝術代表人物布里奇特.雷麗60 年代初期那些令人目眩的黑白繪畫( 圖3)。然而《檸檬汁》的圖案並非一種單純的裝飾元素,觀眾必須配合藝術家長久以來借繪畫網點去消解自我精神幻覺的私人經驗來閱讀作品,因此「檸檬汁」是一個外在形式,而核心的部分仍然是無限而虛無的圓點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些現代藝術家曾主張「回歸秩序」( 圖4),強調古典的造型。草間彌生的《檸檬汁》在其創作生涯中亦似一種有限度的造型回歸,她藉著檸檬汁、南瓜、花、鳥等造型,令其藝術更能接近大眾的口味,卻不失個人藝術精神。藝術除了是為了表達個人情感的媒介外,更具備了滿足觀眾視覺愉悅的用途。草間彌生的藝術深受世界藏家喜愛,正因為她一直美妙地平衡著兩者的輕重關係。
1958 年,草間彌生從西雅圖搬到紐約,翌年展出「無限之網」系列白色大畫而一舉成名。重複性筆觸展示了無比的技藝和耐力,雖然看似當時流行的極簡主義作品,卻散發著充滿人性手感的獨特魅力。她曾解釋「無限之網」是「沒有構圖,沒有起點,沒有終點和中心。」網點看似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加起來卻又造出宏觀的大氣象。
草間彌生是戰後美國藝壇的中堅份子,她跟極簡主義大師唐納.賈德是好朋友,又跟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柯奈爾談過一場柏拉圖式戀愛,而安迪.沃荷更是一位創作上的好對手。1958 至1968 年間,她活躍於繪畫、軟雕塑、裝置、電影、行為表演,出版,甚至時裝。在1962 年阿姆斯特丹Stedelijk 美術館舉辦的「零」前衛藝術展上,草間與一眾重要歐洲藝術家如封塔納等人共聚一堂,她更是其中唯一的女性藝術家。
草間彌生於1973 年回流日本,在1977 年自願入住精神病院。她在80 年代積極創作大畫,以強調平面感的作品回應日本流行的視覺元素和商業化風格,並由油彩轉為壓克力作畫。她在1993 年代表日本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從此奠定了她在日本藝壇的崇高地位。
草間彌生的繪畫主題除了以純抽象形式出現的「無限之網」外,其次就是靜物、風景和肖像等相對具像的內容。以靜物題材來說,南瓜固然是她最膾炙人口的一個圖像,而檸檬汁亦是她鍾愛的主題,拍品《檸檬汁》( 拍品編號38) 便是創作於90 年代難得的大幅作品。
藝術史學家一般認為靜物畫作為一個獨立畫科應該始於16世紀,之前靜物畫都只作為點綴宗教畫和肖像畫的背景,甚至被視為所有畫科中的最低級別。到了17 世紀,靜物畫開始在北歐流行,特別是荷蘭這個富裕的國家,大眾以收藏靜物畫作為財富的炫耀。19 世紀初隨著新古典主義的勢力退潮,靜物畫的創作被加入更多個人情感表達,後來梵谷的「向日葵」更成為靜物畫的經典。現代藝術之父塞尚把靜物視為幾何圖形( 圖1),並對空間和透視加以扭曲處理,開啟通往抽象藝術的大門,從此靜物畫不再只求客觀重現,而是一個尋找嶄新觀看經驗的主題。馬蒂斯的靜物畫進一步平面化,並加入大量裝飾性圖案,這種把前後景物拉平的手法,亦在後來的立體派靜物畫中看到進一步發展( 圖2)。這些處理畫面的特色,都可以在草間彌生的《檸檬汁》中看到個人化的轉變。
《檸檬汁》是一個把靜物平面化再到抽象化的結果。她利用黑白統一畫面氣氛,以廣告式平塗筆法繪畫,無起伏的黑色線面把靜物的立體感徹底去除,強調整體的扁平感和設計效果。她把主體的玻璃杯、飲管和檸檬片分割成不同形狀大小的幾何面塊,再填充上草間式的圓點。每個面塊的圓點排列形式不同,加上顏色反差大,因而產生具韻律感的圖案效果,近似英國歐普藝術代表人物布里奇特.雷麗60 年代初期那些令人目眩的黑白繪畫( 圖3)。然而《檸檬汁》的圖案並非一種單純的裝飾元素,觀眾必須配合藝術家長久以來借繪畫網點去消解自我精神幻覺的私人經驗來閱讀作品,因此「檸檬汁」是一個外在形式,而核心的部分仍然是無限而虛無的圓點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些現代藝術家曾主張「回歸秩序」( 圖4),強調古典的造型。草間彌生的《檸檬汁》在其創作生涯中亦似一種有限度的造型回歸,她藉著檸檬汁、南瓜、花、鳥等造型,令其藝術更能接近大眾的口味,卻不失個人藝術精神。藝術除了是為了表達個人情感的媒介外,更具備了滿足觀眾視覺愉悅的用途。草間彌生的藝術深受世界藏家喜愛,正因為她一直美妙地平衡著兩者的輕重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