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HEI NAWA (JAPAN, B. 1975)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名和晃平 (日本, 1975年生)

PixCell:鹿 第29號

細節
名和晃平
名和晃平 (日本, 1975年生)
PixCell:鹿 第29號
綜合媒材 雕塑
132 x 77 x 60 cm. (52 x 30 3/8 x 23 5/8 in.)
2012年作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拍場告示
Please note the correct title of Lot 45 is PixCell-Deer #29, the correct dimensions are 132 x 77 x 60 cm. (52 x 30 3/8 x 23 5/8 in.) and the year of execution is 2012.
拍品編號45的正確名稱為《PixCell:鹿 第29號》,正確尺寸為132 x 77 x 60厘米 (52 x 30 3/8 x 23 5/8英寸),創作年份為2012年。

Please note this lot has been withdrawn.
此拍品已撤拍 ◦

拍品專文

日本當代藝術其中一種最具代表性的風格是村上隆倡導的「超扁平」,從表面技巧來看,這個運動中的藝術家都喜歡描繪沒有三度空間的人物或場景,誇張可愛的角色造型大部分源自漫畫形象,虛幻的畫面與現實之間的距離被不斷拉開。在這個國際知名的藝術風潮以外,年輕一代的名和晃平另起新革命,以嶄新的思維和手法創作雕塑,深入探討平面與立體的因果關係,努力建構一道可以連結虛擬與真實的橋樑,讓我們得以經歷如幻似真的視覺沖擊。

名和晃平的創作形式多元化,包括雕塑、裝置到繪畫,而最令觀眾印象深刻的系列絕對是「PixCell」。他用透明的珠子把不同的物件表面徹底地包封,對他來說是為物件披上「一層光的外殻」。這個過程把物件的整個外層分裂為無數的細胞,看起來就像組成電腦圖像的最基本元素,即「像數」(pixel);而這些由珠子成為了被包封物件的新細胞,名和晃平稱之為「PixCell」。

製作「PixCell」系列的第一步是尋找合適的物件作為製作對象,名和晃平瀏覽互聯網上一些日本拍賣網站去搜尋一些動物標本,這個過程令他發現最多被搜尋的結果原來是鹿標本。這個發現多少揭示了鹿在日本文化和歷史當中佔有一個獨特的地位。自古以來,鹿在日本傳統神道教中飾演著神明的使者,因而具有一種神聖和莊嚴的色彩。在奈良市的春日大社前的鹿公園內,人們可以看到鹿兒們自由地漫步,受到俗世的崇敬。從一些古代名為春日曼荼羅(圖1)的繪畫中看到,鹿更是被放置在最中央位置,清楚地說明其作為被人崇拜的角色和重要性。在江戶年代,琳派的畫家們亦喜歡把鹿描繪成聖賢左右的伴侶,又或是作為令人聯想有關吉祥或詩意的生物。

「PixCell」系列的題材都是從互聯網上發現的,亦即來自電腦屏幕上由一個個數碼像素所構成的虛擬影像。名和晃平獨創的藝術處理,主要建立在把實體動物封閉於真實立體的透明珠子細胞之中。大與小的珠子覆蓋過動物身體後,令觀眾必須通過無數的光學折射現象去觀看作品,因而產生了一種特別的視覺經驗,在強調觀看的深度外,更建立了一種同步觀看多重細節的連續性,觀眾因此而被引導以一個全新的形式去端詳內部的物件。《PixCell:鹿》提醒了我們,無論是虛構出來的互聯網空間,抑或人類身處的真實世界,都擁有一種含糊不清的本質,而人類總是習慣於這種狀況下去探索和想像真實。

若果我們思考《PixCell:鹿》的材料和構成,可以很簡單地發現它作為一件立體作品,並非主要涉及傳統的雕和塑的方式,而是承接由杜象直接使用現成物為材料進行接合的路線,杜象的《單車輪》就是由兩種物件合併而產生新的形式和意義。畢卡索也曾以相同的手法創作了《公牛頭》(圖2),而他更強調「如果你只能看到公牛頭,卻沒發現組成它的單車座椅和手把的話,這件雕塑必然會失去某種衝擊力。」 名和晃平正好把動物標本和玻璃珠子的特質發揮到極致,兩種材料的完美合拼創造了一種世間前所未見的生物形態。玻璃珠子改變了動物皮毛天生的質感、顏色和形態,就像克里斯多及珍妮克勞德把巴黎的新橋包裹起來一樣(圖3)。 一頭發光的新生物彷似從屏幕上走到真實人間,既富有超現實味道(圖4),亦盛載著濃厚的未來感。

從電腦上的像素,到真實的玻璃珠子,再到終極「PixCell」狀態,反映出名和晃平一套獨特的世界觀。任何物件只要通過他的「PixCell」化處理,便被轉化為擁有相同基因的新物種。當動物、玩具、樂器、容器等物件本來由不同元素組成,現在卻徹底地被統一化,建構出一個大同的物質世界。名和晃平不單引領觀眾思考自身與萬物的關係,更在生物科技發展快速的今天,提供一個對未來物種演變的無限想像。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融藝(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