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仰首奉詔承祥雨,朱日還天水生金」- 李真
《大氣神遊》系列中的《黃金雨》( 拍品編號 46) 完成於2005 年,李真當時於台中清水( 高美) 濕地借景抒懷,觀察到雨後時分,夕陽落入地平線前的閃閃餘暉,將雨水映照成金黃色,孩童在雨中暢快淋漓,將自身與大自然融合為一,遂將記憶中的此情此景化為雕塑作品—《黃金雨》。雕塑呈現了一位眉點白毫、長耳垂肩站立的孩童,仰天滿足地閉上了眼睛,承接黃金般的雨滴。正面細看,有四滴雨滴落在頸間,彷佛是另一張表情,李真意圖在此放大直觀的感受,呈現獨特的幽默與虛幻視覺,帶給觀者不同的感受,並以五行中「金生水」的隱喻,來詮釋生命的源頭,由「日落萬點金」的意境,產生無限的想像空間。
李真獨特的藝術風格來自於多年的佛像塑造經驗,及對「佛」「道」的內化理解,以雕塑來傳達完全東方式的精神內涵—憨掬可人的體態、圓潤光滑的外表、玄如明鏡的質感、金的溫潤與黑的能量,如此「既重又輕」、「又實又虛」、「空靈華美」的效果,訴說著一種輕鬆自在、逍遙人間的超然態度。李真與佛像的淵源,其實來自一位修行朋友偶然的建議,但在鑽研的過程中,他對宇宙生命的看法也漸漸改變。1998 年,李真的父親故去,巨大的打擊令他更深刻地去思索其中的奧義。根據他自身打坐的經驗,李真曾說道:「通常我們看到黑色的物質,總是沉重的。但當你打坐或者閉上眼睛的時候,黑色卻是最輕的。」於是「黑」這看似沉重卻又無比至靜的獨特魅力,讓抽象的虛無有了實體的承載,也讓李真的藝術創作找到適當的語言。在李真的藝術世界裡,常有孩子般的天真與難以形容的永恆智慧,毫無保留地向觀者傳達精神能量,這與西方雕塑冰冷、強調感官刺激的觀念完全不同。例如納扎爾.比利亞克(Nazar Bilyk) 的著名雕塑作品 ( 圖1) 雖與《黃金雨》有類似意境,但圍繞軀體美感、人與自然的表現仍不脫西方傳統命題範圍;如果說西方雕塑精準捕捉了人體「運動」的某個瞬間,那麼李真的雕塑則是捕捉了人們內心深處的律動。
《黃金雨》仰天接雨的形象,象徵著天、地、人密不可分的關係,而黑與金的對比和諧,彷彿虛空中迸發出了強烈的生命力,即所謂「空而不無」。細看作品微微的衣褶,李真明顯簡化了傳統佛像的衣飾,使之回溯北朝佛像「薄衣貼體」「曹衣出水」的清淨風格。而「浴佛」( 圖2) 的意象,使人想起佛陀降生之時,也是沐浴著祥雨而來,如〈浴佛偈〉所言:「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聚;五濁眾生令離垢,同證如來淨法身。」孩童雙手掀起袈裟,捧起一碗金色的雨水;雨滴激起水花,譬喻甘露法雨普潤眾生,激起佛性,洗滌眾生的煩惱塵垢,呼應了《妙法蓮華經》:「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的古老智慧,說明一顆善良的心,像真金一樣光燦,像甘露一樣純潔晶瑩。袈裟盛水的碗狀意象,其實與佛像持物中的「缽」( 圖3) 頗有異曲同工之意。持缽象徵盛滿智慧與福德,而缽的空性也象徵了唯有理解「空」才能獲得真正心靈的滿足;從孩童嘴角洋溢的幸福表情,不難想像洗滌了心靈之後,頓悟了「空」而盛滿點滴智慧的狀態,是何等滿足。
初次見到《黃金雨》,總會被「黑」與「金」的巧妙組合所驚嘆。自古以來,黃金因其色澤如閃耀的陽光、不腐不朽的特性,在人類文化中常象徵神性與永恆。除了中國古代青銅錯金銀的技術,古埃及神像 ( 圖4) 也常使用黃金鑲嵌以賦予雕像神奇的力量。在《黃金雨》中,李真使用「金」來象徵甘露之水、智慧佛性等不朽的概念,表現了人類文化的傳承及轉譯。而在雕塑製作技術上,李真也精益求精,追求細微處質感上的變化。例如孩童雖通體黑色,但在面部或額頭處等細微之處,藝術家刻意呈現霧面至亮面之間的漸層過渡及巧妙區別,使得雕塑有如具有生命一般的自然,呈現一種幽微細緻的光澤。細看頸間的四滴雨水,與碗中的金黃色雨水呈現完全不同的質感,和身體接觸的雨滴做出金黃色漸層的變化,模仿水滴自然滑落的效果。這些在細微處的致力追求,正是李真作品使觀者感到自然生動的原因。
此件《黃金雨》曾獲選入2007 年第52 屆威尼斯雙年展的李真個展「虛空中的能量」,使李真成為百年來首位以個人名義受邀參展的台灣藝術家。隔年2008 年,本作品再度於北京中國美術館「李真—尋找精神的空間」個展中展出,並成為該展覽出版之畫冊封面;而後2009 年,也展出於新加坡美術館為李真舉辦的「李真—精神.身體.靈魂」個展中。《大氣神遊》系列於是成為李真最受歡迎的系列作品之一。
李真曾說:「我不是活在傳統裡,而是活在當下,所以我想用這個時代的方式去表現。」在人們充滿物質慾望、內心紛亂躁動的當代,李真透過最自然的赤子之心,闡釋佛學的「空」與道家的「氣」,再將能量透過藝術注入觀者的心中,無怪乎看過李真作品的人常坦言內心同時存在舒坦與震撼。而這些童趣卻又充滿深刻哲思的作品,啟發於傳統的思想與宗教,揉合於李真對外在宇宙與內在心靈的獨到見解,摻入少許心血來潮的幽默感,凝固在一件件作品中,讓人感到安定與喜悅。
《大氣神遊》系列中的《黃金雨》( 拍品編號 46) 完成於2005 年,李真當時於台中清水( 高美) 濕地借景抒懷,觀察到雨後時分,夕陽落入地平線前的閃閃餘暉,將雨水映照成金黃色,孩童在雨中暢快淋漓,將自身與大自然融合為一,遂將記憶中的此情此景化為雕塑作品—《黃金雨》。雕塑呈現了一位眉點白毫、長耳垂肩站立的孩童,仰天滿足地閉上了眼睛,承接黃金般的雨滴。正面細看,有四滴雨滴落在頸間,彷佛是另一張表情,李真意圖在此放大直觀的感受,呈現獨特的幽默與虛幻視覺,帶給觀者不同的感受,並以五行中「金生水」的隱喻,來詮釋生命的源頭,由「日落萬點金」的意境,產生無限的想像空間。
李真獨特的藝術風格來自於多年的佛像塑造經驗,及對「佛」「道」的內化理解,以雕塑來傳達完全東方式的精神內涵—憨掬可人的體態、圓潤光滑的外表、玄如明鏡的質感、金的溫潤與黑的能量,如此「既重又輕」、「又實又虛」、「空靈華美」的效果,訴說著一種輕鬆自在、逍遙人間的超然態度。李真與佛像的淵源,其實來自一位修行朋友偶然的建議,但在鑽研的過程中,他對宇宙生命的看法也漸漸改變。1998 年,李真的父親故去,巨大的打擊令他更深刻地去思索其中的奧義。根據他自身打坐的經驗,李真曾說道:「通常我們看到黑色的物質,總是沉重的。但當你打坐或者閉上眼睛的時候,黑色卻是最輕的。」於是「黑」這看似沉重卻又無比至靜的獨特魅力,讓抽象的虛無有了實體的承載,也讓李真的藝術創作找到適當的語言。在李真的藝術世界裡,常有孩子般的天真與難以形容的永恆智慧,毫無保留地向觀者傳達精神能量,這與西方雕塑冰冷、強調感官刺激的觀念完全不同。例如納扎爾.比利亞克(Nazar Bilyk) 的著名雕塑作品 ( 圖1) 雖與《黃金雨》有類似意境,但圍繞軀體美感、人與自然的表現仍不脫西方傳統命題範圍;如果說西方雕塑精準捕捉了人體「運動」的某個瞬間,那麼李真的雕塑則是捕捉了人們內心深處的律動。
《黃金雨》仰天接雨的形象,象徵著天、地、人密不可分的關係,而黑與金的對比和諧,彷彿虛空中迸發出了強烈的生命力,即所謂「空而不無」。細看作品微微的衣褶,李真明顯簡化了傳統佛像的衣飾,使之回溯北朝佛像「薄衣貼體」「曹衣出水」的清淨風格。而「浴佛」( 圖2) 的意象,使人想起佛陀降生之時,也是沐浴著祥雨而來,如〈浴佛偈〉所言:「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聚;五濁眾生令離垢,同證如來淨法身。」孩童雙手掀起袈裟,捧起一碗金色的雨水;雨滴激起水花,譬喻甘露法雨普潤眾生,激起佛性,洗滌眾生的煩惱塵垢,呼應了《妙法蓮華經》:「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的古老智慧,說明一顆善良的心,像真金一樣光燦,像甘露一樣純潔晶瑩。袈裟盛水的碗狀意象,其實與佛像持物中的「缽」( 圖3) 頗有異曲同工之意。持缽象徵盛滿智慧與福德,而缽的空性也象徵了唯有理解「空」才能獲得真正心靈的滿足;從孩童嘴角洋溢的幸福表情,不難想像洗滌了心靈之後,頓悟了「空」而盛滿點滴智慧的狀態,是何等滿足。
初次見到《黃金雨》,總會被「黑」與「金」的巧妙組合所驚嘆。自古以來,黃金因其色澤如閃耀的陽光、不腐不朽的特性,在人類文化中常象徵神性與永恆。除了中國古代青銅錯金銀的技術,古埃及神像 ( 圖4) 也常使用黃金鑲嵌以賦予雕像神奇的力量。在《黃金雨》中,李真使用「金」來象徵甘露之水、智慧佛性等不朽的概念,表現了人類文化的傳承及轉譯。而在雕塑製作技術上,李真也精益求精,追求細微處質感上的變化。例如孩童雖通體黑色,但在面部或額頭處等細微之處,藝術家刻意呈現霧面至亮面之間的漸層過渡及巧妙區別,使得雕塑有如具有生命一般的自然,呈現一種幽微細緻的光澤。細看頸間的四滴雨水,與碗中的金黃色雨水呈現完全不同的質感,和身體接觸的雨滴做出金黃色漸層的變化,模仿水滴自然滑落的效果。這些在細微處的致力追求,正是李真作品使觀者感到自然生動的原因。
此件《黃金雨》曾獲選入2007 年第52 屆威尼斯雙年展的李真個展「虛空中的能量」,使李真成為百年來首位以個人名義受邀參展的台灣藝術家。隔年2008 年,本作品再度於北京中國美術館「李真—尋找精神的空間」個展中展出,並成為該展覽出版之畫冊封面;而後2009 年,也展出於新加坡美術館為李真舉辦的「李真—精神.身體.靈魂」個展中。《大氣神遊》系列於是成為李真最受歡迎的系列作品之一。
李真曾說:「我不是活在傳統裡,而是活在當下,所以我想用這個時代的方式去表現。」在人們充滿物質慾望、內心紛亂躁動的當代,李真透過最自然的赤子之心,闡釋佛學的「空」與道家的「氣」,再將能量透過藝術注入觀者的心中,無怪乎看過李真作品的人常坦言內心同時存在舒坦與震撼。而這些童趣卻又充滿深刻哲思的作品,啟發於傳統的思想與宗教,揉合於李真對外在宇宙與內在心靈的獨到見解,摻入少許心血來潮的幽默感,凝固在一件件作品中,讓人感到安定與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