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觀看袁遠的繪畫是一趟時空穿越之旅。映入眼簾中顯赫而複雜的佈局,戲劇化的空間感與光線,鏡像邊緣的縫接與空無一人的迷惑,都使人迷失於目眩神迷的時光隧道。
以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高材生身分畢業的袁遠,受傳統俄羅斯寫實主義及浪漫派光線處理的繪畫訓練,對場景的細節處理有著偏執的追求。氣魄雄偉的亭台樓閣是藝術家喜愛的經典題材,意大利威尼斯畫派更常受皇公貴冑委託繪畫宮殿內廊(圖1),袁遠在《彼岸》此一系列卻加上鏡像倒映的描繪,使畫面愈加繁複多變。藝術家透過鏡像反映展示的為夏灣拿革命博物館的鏡廳,乍看似是風景再現的具象繪畫,但藝術家呈現的並非寫實的風景,而是對光線、空間、細節精準的拆解與重構。同時他以如若視線快速掠過景物般失焦的肌理,表達虛實邊界、捕捉時間迴廊的概念。鏡塊邊縫提示畫中彼岸實為現實的反映,彷彿觀者身後才是歷盡滄桑的宮殿。隱約的折射錯位,瓦解了長廊透視的距離感。眼前的鏡面,鏡中的世界,都明晰得仿似觸手可及。這種虛浮玄妙的夢幻感,奠定袁遠描畫場景超越具象的風格展示,成為中國當代藝術中對風景的嶄新演繹。
追溯革命博物館的歷史,這座建於1909 年的宮殿取址於舊城牆,過去曾是古巴總統府,其中富麗堂皇的鏡廳(圖2),仿照巴黎凡爾賽宮的鏡廳修建,極盡細緻堂皇的室內裝飾更由紐約著名設計師蒂芙尼 (Tiffany) 主理。從宮殿高貴的氣派至紐約時尚設計的奢華,畫中華麗的宮殿內,忽見如若戰壕的頹垣敗瓦,輝煌一時的建築見證了動盪不安的歷史。美國在二十世紀初強力介入古巴政權,吹捧紙醉金迷的奢靡風氣,現實民生卻是貧富懸殊和高失業率,直至1950 年代菲德爾‧卡斯特羅和哲古華拉領導的革命軍推翻親美政權。總統府部分光滑的大理石地面上,仍留有當日革命軍攻佔專權政府的彈痕。畫中地面碎裂的磚塊亮洌湛藍,側面諷刺蒂芙尼藍的優雅用色。
鏡廳在2015 年歷經整修,倚欄的金屬梯烘托古蹟的現代化修復,被黑布包裹的水晶燈不再閃爍,幽幽地高懸於壁畫天花。從1678 年建築的凡爾賽宮鏡廳,移植為二十世紀初的舊古巴總統府,經過五十年代的衝擊與革命,蛻變為2015 年擁抱歷史、重新整頓出發的革命博物館。若說馬格利特的《光之帝國》(圖3)將日與夜濃縮在同一個畫面上,袁遠的《彼岸 3》便以層疊方式立體地折射空間、時間與漫長的歷史。
袁遠的創作並不佇足在時間的一個定點,滯留於「懷舊」或「憑弔」的感傷氣氛。西班牙黃金時代畫家委拉斯奎茲在繪畫《宮女》之時,以掛在牆上的鏡面暗示公主父母的凝視(圖4),隱喻畫外現實世界中國王與皇后對愛女的關切,同時疊合皇族二人與觀畫者的位置,締造藝術史上其中一道實景與虛景的謎題。在巴黎展出「There is no there there」的展覽時,袁遠將《彼岸》系列放置在一個相對密閉、樓底不高的畫廊中展出。畫內畫外的室內影像互相輝映,彷彿觀者身後就是璀璨的鏡廳,惶惶然讓人分不清現實與畫中世界。藝術家企圖嫁接鏡裡鏡外的邊界,導引一種全新的觀看方式,使觀眾立於歷史、回憶、比對與想像跟前。往昔流金的衣香鬢影,在多樣性的解讀與層次中浮想聯翩;在神話分崩離析的同時,金碧輝煌的宮殿在破碎的磚瓦中重生;通往未來的彼岸之光,灑落在歷史長廊的另一端。在融合建築史與革命意義、時間與虛實的鏡像空間,袁遠層層闡述著引人入勝的故事與想像。
以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高材生身分畢業的袁遠,受傳統俄羅斯寫實主義及浪漫派光線處理的繪畫訓練,對場景的細節處理有著偏執的追求。氣魄雄偉的亭台樓閣是藝術家喜愛的經典題材,意大利威尼斯畫派更常受皇公貴冑委託繪畫宮殿內廊(圖1),袁遠在《彼岸》此一系列卻加上鏡像倒映的描繪,使畫面愈加繁複多變。藝術家透過鏡像反映展示的為夏灣拿革命博物館的鏡廳,乍看似是風景再現的具象繪畫,但藝術家呈現的並非寫實的風景,而是對光線、空間、細節精準的拆解與重構。同時他以如若視線快速掠過景物般失焦的肌理,表達虛實邊界、捕捉時間迴廊的概念。鏡塊邊縫提示畫中彼岸實為現實的反映,彷彿觀者身後才是歷盡滄桑的宮殿。隱約的折射錯位,瓦解了長廊透視的距離感。眼前的鏡面,鏡中的世界,都明晰得仿似觸手可及。這種虛浮玄妙的夢幻感,奠定袁遠描畫場景超越具象的風格展示,成為中國當代藝術中對風景的嶄新演繹。
追溯革命博物館的歷史,這座建於1909 年的宮殿取址於舊城牆,過去曾是古巴總統府,其中富麗堂皇的鏡廳(圖2),仿照巴黎凡爾賽宮的鏡廳修建,極盡細緻堂皇的室內裝飾更由紐約著名設計師蒂芙尼 (Tiffany) 主理。從宮殿高貴的氣派至紐約時尚設計的奢華,畫中華麗的宮殿內,忽見如若戰壕的頹垣敗瓦,輝煌一時的建築見證了動盪不安的歷史。美國在二十世紀初強力介入古巴政權,吹捧紙醉金迷的奢靡風氣,現實民生卻是貧富懸殊和高失業率,直至1950 年代菲德爾‧卡斯特羅和哲古華拉領導的革命軍推翻親美政權。總統府部分光滑的大理石地面上,仍留有當日革命軍攻佔專權政府的彈痕。畫中地面碎裂的磚塊亮洌湛藍,側面諷刺蒂芙尼藍的優雅用色。
鏡廳在2015 年歷經整修,倚欄的金屬梯烘托古蹟的現代化修復,被黑布包裹的水晶燈不再閃爍,幽幽地高懸於壁畫天花。從1678 年建築的凡爾賽宮鏡廳,移植為二十世紀初的舊古巴總統府,經過五十年代的衝擊與革命,蛻變為2015 年擁抱歷史、重新整頓出發的革命博物館。若說馬格利特的《光之帝國》(圖3)將日與夜濃縮在同一個畫面上,袁遠的《彼岸 3》便以層疊方式立體地折射空間、時間與漫長的歷史。
袁遠的創作並不佇足在時間的一個定點,滯留於「懷舊」或「憑弔」的感傷氣氛。西班牙黃金時代畫家委拉斯奎茲在繪畫《宮女》之時,以掛在牆上的鏡面暗示公主父母的凝視(圖4),隱喻畫外現實世界中國王與皇后對愛女的關切,同時疊合皇族二人與觀畫者的位置,締造藝術史上其中一道實景與虛景的謎題。在巴黎展出「There is no there there」的展覽時,袁遠將《彼岸》系列放置在一個相對密閉、樓底不高的畫廊中展出。畫內畫外的室內影像互相輝映,彷彿觀者身後就是璀璨的鏡廳,惶惶然讓人分不清現實與畫中世界。藝術家企圖嫁接鏡裡鏡外的邊界,導引一種全新的觀看方式,使觀眾立於歷史、回憶、比對與想像跟前。往昔流金的衣香鬢影,在多樣性的解讀與層次中浮想聯翩;在神話分崩離析的同時,金碧輝煌的宮殿在破碎的磚瓦中重生;通往未來的彼岸之光,灑落在歷史長廊的另一端。在融合建築史與革命意義、時間與虛實的鏡像空間,袁遠層層闡述著引人入勝的故事與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