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格哈德‧李希特的1994年作品《抽象畫作》,斑斕的虹彩在顏料豐厚的畫面上沖刷流淌。這幅作品色彩豐富,一道道的藍綠、午夜藍、鮮橙、緋紅和正紅、灰綠、純白、刺眼的黃金閃光似在匯集並融合成許多條千變萬化的小溪,像是在不斷變形。這幅畫體現李希特在1980年代起恣意無拘地進行試驗創作的狀態,這個時期的作品亦大多反映了這種自由。他用那著名的刮板,在畫布上擦、削、抹、刮上一道道粗厚的顏料。在這些恢宏雄麗的抽象畫面中,藝術家用垂直和斜向的裂縫干擾橫向的顏料帶,擾亂了底下的色彩碰撞。李希特隨興創作,擁抱偶然的力量,在刮板的偶然效果和自己的創作之手之間取得平衡。藝術家用自由抽象的手法、恣意不羈的探索方式將《照片繪畫》、《色卡表》和《灰》單色系列的技術元素交錯融合在《抽象畫作》系列裡,可見他對表面與深度、現實與伎倆、幻象與隱喻的著迷。他曾經這樣形容:「抽象畫更能表現那些不可見或無法被理解的事物,因為抽象畫能最清晰地呈現事物,即是說,用盡藝術所能達到的一切方法,呈現『無』……我們讓自己看到了那看不見的,從來無人見過的,而且的確是不可見的」(引述李希特,載於《格哈德‧李希特:油畫作品》,明尼蘇達,1988年,第107頁)。
在1994年創作這幅作品的時候,李希特對抽象本質的三十年漫長探索已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1960年代開始的灰色攝影寫實油畫系列,到了這個階段已經進化為偶然與控制之間的微妙對話。1992年,藝術家講述自己「在大約一年來,面對作品時無法做任何事,只能刮走、堆疊、然後再次清除。在這個過程中,我並沒有揭露底下的東西。如果我想這樣做,我就要思考我要展露的是什麼(具象圖畫或符號或圖案)。那即是一些或許可以直接產生的圖畫。這將會是某種象徵技倆:重現那些已不見、被埋藏的圖畫,或某些效果相同的東西」(格哈德‧李希特,<1992年筆記>,H-U. Obrist編,《格哈德‧李希特:繪畫的日常練習》,倫敦,1995年,第245頁)。在這幅令人目眩神迷的作品中,色彩和形狀點滴流動的朦朧形態令人浮想聯翩,想到畫布之外,但卻不曾揭露或解析過任何東西。李希特掌握攝影寫實主義的精確技巧和純粹抽象主義的徹底自由,他的藝術技巧洋溢激情、淋漓自如,超越所有圖像界限,自成為一個關於表象的迷思的隱喻。
在1994年創作這幅作品的時候,李希特對抽象本質的三十年漫長探索已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1960年代開始的灰色攝影寫實油畫系列,到了這個階段已經進化為偶然與控制之間的微妙對話。1992年,藝術家講述自己「在大約一年來,面對作品時無法做任何事,只能刮走、堆疊、然後再次清除。在這個過程中,我並沒有揭露底下的東西。如果我想這樣做,我就要思考我要展露的是什麼(具象圖畫或符號或圖案)。那即是一些或許可以直接產生的圖畫。這將會是某種象徵技倆:重現那些已不見、被埋藏的圖畫,或某些效果相同的東西」(格哈德‧李希特,<1992年筆記>,H-U. Obrist編,《格哈德‧李希特:繪畫的日常練習》,倫敦,1995年,第245頁)。在這幅令人目眩神迷的作品中,色彩和形狀點滴流動的朦朧形態令人浮想聯翩,想到畫布之外,但卻不曾揭露或解析過任何東西。李希特掌握攝影寫實主義的精確技巧和純粹抽象主義的徹底自由,他的藝術技巧洋溢激情、淋漓自如,超越所有圖像界限,自成為一個關於表象的迷思的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