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ARD LIN (LIN, SHOW-YU, UK/TAIWAN, 1933-2011)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林壽宇 (英國/台灣,1933-2011)

66 - 68

細節
林壽宇
林壽宇 (英國/台灣,1933-2011)
66 - 68
油彩 鋁 畫布
101.5 x 101.5 cm. (40 x 40 in.)
1966-1968年作
款識: Richard Lin Sixty six to sixty eight 1966-1968 (畫背)
來源
英國 倫敦 馬博羅畫廊
義大利 羅馬 馬博羅畫廊
2013年6月11日 佳士得倫敦 編號165
歐洲 私人收藏
亞洲 私人收藏
出版
2017年《從中國到台灣:抽象藝術先鋒》伊克賽爾美術館 布魯塞爾 比利時 (圖版,第214頁)
展覽
2017年6月15日-9月24日「從中國到台灣:抽象藝術先鋒」伊克賽爾美術館 布魯塞爾 比利時

拍品專文

繪畫浮雕作為林壽宇畢生髮展的重要概念,將雕塑的觀念結合 繪畫的語言,創造出在藝術史上獨一無二的繪畫風格,並且開 啟了另一度繪畫空間。同時,林壽宇在繪畫上拓寬了白色的形 式與內涵,這取決於藝術家對分寸的精確把握,敏銳的藝術感 知力和一絲不苟地建立畫面的秩序,使白色同時成為東方文化 與西方現代精神的載體。

從1966 至1968 年持續兩年的創作完成的這幅《66-68》( 拍 品編號9),以其標誌性的白色為底,細觀這幅精準而理性的作 品,能從中發現許多充滿趣味的細節:層層疊疊不同深淺厚度 的白色顏料,與四道平行鋁條一同構建出多種畫面厚度,而第 一道鋁條的下方呈現的橙黃色塊,與左方較淺的黃色相對應, 打破了原本沉寂的畫面。
鋁條是林壽宇在「繪畫浮雕」系列早期最常用的媒材之一,用 以與油彩共同建立畫面深度,在畫布表面形成多個平面的存在, 他甚至曾以「鋁板浮雕」命名作品,可見鋁對其這一系列最初 概念建立時的重要性,而隨著雕塑與繪畫之間的界線亦是越發 模糊,林壽宇對不同媒材的使用更是得心應手。這件作品創作 於其成熟期,儘管此時的林壽宇已純熟運用油彩表現平面以外 的空間,仍將對多元材料的探索傾注於作品之中,與油彩巧妙 結合。同樣將金屬材料融入藝術創作的唐納德·賈德亦使用鋁合 金、不銹鋼等非天然材料,以裝置在牆壁上的矩形盒子的形式 呈現不反映具體內容或對象的作品,其理性與克制的態度與林 壽宇相似,然而有著雕塑系和繪畫雙重背景的林壽宇,所想表 現的並非僅僅是一件裝置或浮雕,而是藉以雕塑的手法為輔佐, 以繪畫為目的,重新創造繪畫空間之可能性。

1966 年,藝術家米羅曾在倫敦拜會林壽宇工作室,留下「他在白色 的世界中,無人能及」這句評語,眾所周知,白色是林壽宇藝術的 另一標誌特點,在畫布上以無數種具有微差的白向觀者展示白色的 光譜,將單色的運用發展到極致,皆取決於藝術家對分寸的精確把 握,敏銳的藝術感知力和一絲不苟地建立畫面的秩序。在這組作品 上,無數平行的白色長條色塊,具有平滑的表面,富於光澤,它們 的寬窄、厚薄、虛實、深淺、凹凸、光影效果,都經過藝術家精確 的測量,反复的堆疊,所有這些因素又混合與融化在一起,達到一 種完美的統一,也就是林壽宇所說的「一即一切」。

白色是20 世紀藝術史上的經典顏色,這部分由於現代建築對於白色 空間的使用,使白色具有統領一切的地位,也由於白色的文化意涵, 不僅代表了純粹、純潔,更像徵著無限、極簡,符合現代文明的精神。 同一時期的藝術家艾格尼絲·馬丁亦對白色情有獨鍾,其作品與禪宗 思想聯繫緊密,靜謐的純白畫面同樣以繪畫語言表現了東方哲學中 的「空」,然而不同的是馬丁的作品飽含情感表達,而林壽宇不論 是在主題或是用色上都希望將情感表達減少到極致。

另一方面,在林壽宇母文化的內涵中,中國的繪畫亦高度重視白色 的作用,更多以留白的方式存在,成為畫面不可忽視的因素,所謂 「計白當黑」。在這組作品的畫面四周,同樣以不同程度的「留白」 製造空間感,這也是林壽宇作品的典型特徵。中國畫講究「墨分五 色」,林壽宇的白色也像「墨」那樣可分出諸多層次,對他而言, 東方哲學中的「一即一切」與西方現代藝術「少即是多」的概念相遇, 使白色同時成為東方文化與西方現代精神的載體。可以說,林壽宇 的「白加白」繪畫浮雕從西方的媒材入手,卻有意識的展現了中國 文化中的核心價值。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