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O WOU-KI (ZHAO WUJI, FRANCE/CHINA, 1920-2013)
歐洲重要私人收藏
趙無極 (法國/中國,1920-2013)

10.05.76

細節
趙無極
趙無極 (法國/中國,1920-2013)
10.05.76
油彩 畫布
116 x 89 cm. (45 5/8 x 35 in.)
1976年作
款識:無極ZAO (右下);ZAO Wou-Ki 10.5.76 (畫背)
來源
歐洲 私人收藏
此作品已登記在趙無極基金會之文獻庫,並將收錄於弗朗索瓦.馬凱及揚.亨德根正籌備編纂的《趙無極作品編年集》(資料由趙無極基金會提供 )
出版
1978年《趙無極》尚.雷瑪利著 佛朗索瓦.馬克 文獻研究 Hier et Demain Editions 巴黎 法國 及 Ediciones Poligrafa 巴塞隆納 西班牙 (黑白圖版,第453圖,第305頁)
1979年 《趙無極》Jean Leymarie編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出版 紐約 美國 (黑白圖版,第453圖,第305頁)
1986年《趙無極》尚.雷瑪利著 佛朗索瓦.馬克 文獻研究 Le Cercle d'Art 巴黎 法國 及 Ediciones Poligrafa 巴塞隆納 西班牙 (圖版,第483圖,第344頁)

拍品專文

微妙煉金術
趙無極在1948 年遷往法國不久後, 詩人亨利. 修(Henri Michaux) 便注意到他的藝術天賦,日後在五零與六零年代, 因為重要藝廊與藝術經紀人所提供的機會與影響力,因而奠 定其個人在戰後法國藝術圈的地位。時代轉向七零年代, 因 為受到個人生活經驗的影響, 趙開始醞釀全新的藝術元素, 將他的藝術生涯帶往全新的方向。他在這段期間的創作, 如 《10.05.76》( 拍品編號19),見證了他接受自我的生命歷程, 從傷痛甦醒,印證了趙無極與藝術之間深厚的關係。

將悲傷轉為感性
七零年代對趙無極來說是極為不平靜的年代。他的第二任妻子陳美琴在1972 年三月初驟逝,這場悲劇使趙無極墜入傷痛的深淵。幾周後,趙無極在三月底返回中國探望家屬,這也是他自從1948 年遠渡法國後,首次返鄉探親。選擇在離開二十四年後,在這段時間回中國與家人聚首,這個決定吐露出失去陳美琴對於趙的生命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導致他抽離日常的畫家生活作息,開始反思自身的情感關係,以及為了接下來的生命 與藝術走向,尋求精神支援與指點。 趙無極在七零年代開始重新定位自我,陳美琴悲劇性的死亡讓他短暫的停止油畫的創作,但也意外的因為摯友亨利.米修的鼓勵,開始展開水墨畫的實驗。正如亨利.米修所言:「趙無 極以自己的方式,玩出另一種墨色的新花樣。在一個更加純淨且完整的國度中,他爭脫前輩們所受的束縛,也突破自己過去的畫作。」(1)在歷經數個月的傷慟以及回顧反思,趙無極再度 開始作畫,並且在三年後,帶著重新調整的心態與目標,重返 巴黎藝術圈。在三至四年的時間內,趙無極在其知天命之年將 所經歷的傷痛轉成敏銳的感性,使傷慟昇華成偉大。他在七零 年代中期的畫作中呈現全新的風格,型塑出生涯的新創作顛峰, 並且展現出針對感情與生活極為個人的表現。

趙無極在1970 年開始創作大型二聯屏、三聯屏畫作,以及在 法蘭西畫廊(Galerie de France) 展出一件巨幅的作品。在這 段期間所畫的重要三聯屏畫作包括《15.12.76 三聯屏》(195 x 390 公分), 以及《01.04.76 – 向安德烈. 馬爾羅致敬》 (200 x 524 公分)。此外,於1976 年,在法國國立現代美術 館從東京宮遷往龐畢度中心國立現代美術館之前,雷馬利(Jean Leymarie) 策劃了一場名為《L'Accrochage III》( 懸掛III) 的 展覽,將整個展示間用來展出趙無極的作品。

水墨與油彩的煉金術
《10.05.76》是展現趙無極水墨油彩交融的藝術表現的經典畫 作之一。如此的轉變在七零年代中期至末期達到巔峰,趙無極 捨棄其原本的銳利姿態表現,取而代之的是能夠與空間輕柔巧 妙地結為一體的柔和與圓滑筆觸,而這樣的表現彷彿是一場水 墨與油彩的煉金術。趙無極於此時邁入全新的風格,另外也開 始對於油彩質感進行實驗,試驗不同的厚重感,以及輕柔的質 地,並且融入各種不同的有趣水墨元素,創作出複雜的視覺效 果與特殊的油畫表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的橄欖綠如水 墨的處理方式,宛如中國墨或印度墨濃、淡、乾、濕的表現, 有著融於背景的漸層色彩。層層的綠色加上具備吸附力的黑, 形成了包括苔綠、蕨色,以及軍綠等各種色調的綠,在空中躍 動且漂浮著。躍動所產生的連續律動,反映著自然的節奏,開 拓出一片廣闊的景觀。趙無極曾說道: 「我想表現動感,或迂 迴纏綿,或風馳電掣,想藉同對比和同一色彩的多重震顫使畫 布躍動起來。」(2)

強而有力的動勢
大幅佔據其六零年代所創作的作品的具方向性與強烈線條的筆 觸,自七零年代中期開始轉化成有機的色塊以及細緻的渦旋般 繞轉的線條。如此的風格改變使得趙的作品散發出強烈的戲劇 性與動勢。自七零年代中期,其畫作開始呈現出無中心點的結 構,也因此產生出強而有力的生命力,並且經由不規則的色塊 的應用形成空間的平衡與和諧感。《10.05.76》中右上方與左 上方的炭黑色與深棕色有機體,以及出現在左下方的直立式板狀物,宛如漂浮的島嶼,或是天空中的浮雲。趙無極於此不再 循一般抽象藝術的實踐方式,不再視中心為結構基礎,甚至開始脫離原有的結構與構圖。《10.05.76》之中的炭黑色塊是由 三角狀的構圖所形成,與南宋時期的畫家馬遠的一角構圖有著 相似之處,注重整體氣韻。在三角的構圖中有著一圈圈捲繞的 線條,纖細卻也粗曠,在藝術家極高速的筆觸下成形,在空氣 中環繞、流通著。

質感與色彩在趙無極七零年代的作品中更具備結構性的作用, 而不是只靠方向性的筆法表現。《10.05.76》中閃亮的隨興點 點珊瑚色與半透明的白,暗示著光源的反射。底部橫向的白色 空間,在畫布上呈現宛如宣紙上的留白,使得這種意想不到的 白色具備著覺醒的能量。留白的空間彷彿延伸的地平線,呼吸 著,平衡著作品上方與中央所投射出的強力動勢。正如趙無極 所言:「抽象,其實是應該讓觀眾看得懂,也就是要讓觀眾看 到光源是從那裡出來。畫家要讓畫面有的結構有一種氣順的自 然、豁達,而不是將光源從左移到右、從上移到下,只是在變 換位置,而沒有去考慮到整件作品的氣韻是否流暢。」(3)

1 亭瑤,「觀點透視:趙無極與同儕畫家」,《無極之美:趙無極回顧展》,台中, 第114-115 頁。
2「趙無極與法蘭斯娃絲.馬凱」,出處同上,第138 頁。
3 馬維建,「他的畫,教我們看世界;他的人,教我看人生——憶趙無極」,《無 極之美:趙無極回顧展》,台中,第21 及23 頁。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