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YOI KUSAMA (JAPAN, B. 1929)
歐洲重要私人收藏
草間彌生 (日本,1929年生)

無限之網 (TWQPA)

細節
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 (日本,1929年生)
無限之網 (TWQPA)
簽名︰TWQPA INFINITY-NETS YAYOI KUSAMA 2012 (畫背)
壓克力 畫布
162 x 130.3 cm. (63 3/4 x 51 1/4 in.)
2012年作
來源
日本 東京SCAI the Bathhouse畫廊
現藏者購自上述畫廊
歐洲 私人收藏
此作品附藝術家工作室所簽發之藝術品註冊卡

拍品專文

純淨的視覺世界
日本早於江戶時代,白就被認為是美的最高境界,藝妓亦會以白色粉末塗滿臉部、頸背。明治以後,神道婚禮儀式中的新娘服「白無垢」則是表裏完全純白色的和服。這意味著新娘從精神到身體都歸於「空白」,而白色包含從「空白」出發的意思。日本正是快將90 歲的草間彌生的出生地,給予她深厚的文化根據,戰後世界各地彌漫著的自由氣氛,則催化她對擺脫陳舊思想的渴求,決心前往美國這個世界藝術中心。語言不通加上迥異的文化背景,藝術就是唯一傳達真實自我最直接的方法。1957 年,草間彌生抵達美國後,她隨即便開始創作著名的「無限之網」系列。

始源之色 白首之心
白色絕大可能是草間彌生最早使用在無限網的顏色之一,可謂「無限之網」的始源色。在藝術家精彩的創作當中,「無限之網」可謂她最膾炙人口的系列,更在這個時代的藝術史佔據重要席位。她曾用多種不同顏色配搭創作無限網,而在芸芸的配色中,白色的無限網似乎對她別具非凡的意義。《無限之網 (TWQPA)》( 拍品編號30) 由無數個純白半圓筆觸編織而成無垠之界,下方的銀灰色空境若隱浮現。網點的創作靈感源於自小困擾著她的幻覺問題,畫面不但令觀者眼迷目眩,並包含藝術家密集勞動的複雜情緒。然而,草間彌主要在1950 至1960 年代有使用黑、白、灰組合創作極簡形式的無限網,其後作品多以彩色呈現,接著數十年亦甚少用白色繪畫整幅無限網。直至踏入千禧年,銀灰背景上的白網羅重現在觀者眼前,恍如隔世。藝術家彷若對純淨神聖的白色充滿一種敬重之心,相隔近半個世紀後才重回白色網羅裡去。

無限的概念
何謂「無限」?怎樣可以表達「無限」?這個可能是人類發展出來最令人著迷又最令人難以理解的概念。「無限」含有無止境、無限界、沒有極限等特質,是一種永續的數值、不斷擴大、前進的歷程。古羅馬人採用「∞」此符號表示很大的數目,英國數學家約翰.沃利斯(John Wallis) 於1656 年首先在數學文獻中使用這符號代表無限。中國先哲莊子早在《莊子.天下》亦提及到無限的概念, 曰:「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 萬世不竭。」。

在視覺藝術的層面上,草間彌生的無限網創作則巧妙地用畫筆為此解答。她甚至將無限從觀念上的抽象形態,轉化為實在可觸的繪畫,回應人類的一大問題。她接受電台訪問時直言:「我筆下的網不僅超越自己,更超越畫布本身。這些網一直延伸至牆壁、天花,最終覆蓋整個宇宙。」拍品中一筆一劃的網點,向四方八面擴散,網點雖受畫布的物理空間所限,然而觀者卻可以想像一圈一圈的白線織像有機體般可繼續向抽象空間延伸,仿似要徹底網羅周遭的一切,直到世間森羅萬象最後都與這張網合而為一。

舉足輕重的藝術地位
在草間整個藝術生涯裡,她對於戰後藝術發展實在功不可沒,「無限之網」系列參與了當時數個興起的繪畫運動,預示波普藝術、極簡主義的發展。草間彌生視安迪. 沃荷(Andy Warhol) 為好友, 並笑言沃荷往後的創作概念實取自她於1963 年裝置作品《千舟連翩》。在欣賞本拍品時,觀者容易沉醉在一圈圈的白網羅之中,這種扭曲的線條亦可以追溯到後印象派大師梵高的筆觸。若將梵高作品調較至黑白單色,可見其迥異的線條跟草間的網羅有異曲同工之妙,將觀者帶進藝術家激盪的情緒節奏。此幅配色簡約的無限網更令人聯想起羅伯特.萊曼(Robert Ryman) 的極簡主義作品,萊曼所探究的顏料在各種不同材質表面上的可能性,而草間則在「自我消融」的同時流露對表現自我感受的渴求:前者是相較理性的,而後者是相當感性的。然而,儘管草間與多名重要前衛藝術家有所聯繫,但她卻從未對外聲稱從屬於任何一項藝術運動,而是稱自己的風格為「草間藝術」。

1959 年草間在紐約布拉塔畫廊首次展出她的「無限之網」時,極簡主義先驅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 早有先見眼光賞識她的作品,並成為展覽中購入她的作品的第一人。草間的回顧巡展「草間彌生:無限痴迷」是2015 年全球入場人次最高的展覽。每逢美術館展出她的「無限鏡屋」作品,便往往吸引到數以百萬計的入場人次。

在草間精彩豐富的創作當中,白色無限網可謂她藝術生涯最核心的始源創作,這亦說明為何在現今拍賣紀錄成交價最高的作品,正是一幅作於1960 年的白色無限之網。是次拍品可視為此幅早期創作的延伸,是草間回溯其經典之作的重新詮釋,亦是她創作初衷。當她談及其人生觀時,藝術家自言:「我的生命只是迷失在數千圓點中的一點。」。對草間而言,圓點或網點就如一個個小生命。每個網點亦如你、我,在整個浩瀚宇宙中儘管只是恆河細沙,但每一點一線也是獨一無二、無可取替。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