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 LIANG (CHINA, B. 1983)
1 更多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郝量 (中國,1983年生)

獵人與地獄變

細節
郝量
郝量 (中國,1983年生)
獵人與地獄變
簽名:量製 (左下)
重彩 絹布
230 x 147 cm. (90 1/2 x 57 7/8 in.)
2011年作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出版
2011年 《窠影記 — 郝量個展》 寒舍空間 台北 台灣 (圖版,第93-95頁, 97頁)
2012年 「新傾向 — 郝量:水墨幻象」 《藝術界》 二月號 安徽 中國 (圖版,第48頁)
2013年 《工 · 在當代 — 第九屆中國工筆畫大展作品集》 人民美術出版社 北京 中國 (圖版,第137-138頁)
展覽
2011年 「窠影記 — 郝量個展」 寒舍空間 台北 台灣
2013年 「工 · 在當代 — 第九屆中國工筆畫大展」 中國美術館 北京 中國

拍品專文

乍看之下,郝量的畫作的風格是非常傳統的中國繪畫。 《獵人與地獄變》( 拍品編號36) 是以工筆膠彩之法,在絹本上繪製的傳統中國畫。然而,隨著觀者漸進畫面,畫中細節開始變得明晰,作品當代性也躍然而出:大雪紛飛的寒林中,三個面帶面紗的古裝的人物相互對視,雪地上一個長著翅膀的骷髏正緩緩升起,左側馬匹上掛著一隻野兔,而馬的眼睛直視骷髏。當中三個人物各有不同:左側的人物身帶弓箭筒,手持薄紗面看最右側的人物;中間人物造型最為詭異,面部為骷髏造型,似乎與右面的人物交談;右面人物衣著華麗,手搭紅袍,並持箭向下。寒林古樹、骷髏鬼魅、欲言又止、輪迴轉世等等錯綜複雜的信息和情感迎面撲來,令觀者恍惚於塵世與仙界。藝術家在《獵人與地獄變》中,以虛實並存和亦幻亦真的概念,透過傳統藝術媒介的表達方式,完成一場卓越而精妙的穿越時空探索之旅。透過這幅作品,郝量展現了傳統中國畫技巧在當代語境中仍切題而具有意義,同時也探索著生與死的主題。

生於1983 年的郝量是當今在國際藝術界最被關注的新生代中國藝術家之一。郝量生於四川省成都市,他的祖父是一位資深電影導演,因此他從小就受到藝術的熏陶,2009 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的中國畫系碩士學位。他的作品中,常以沿著歷史之流,撿拾起古人精粹而另闢變異古人之法,將其對生、死、神、形、實有、虛無甚至是藝術、科學等二元辯證問題的思考,深化為豐富的藝術語言,將傳統藝術形式帶入了摩登的新紀元。近年他的作品展於諸多國際性展覽:美國紐約高古軒畫廊「肖像與奇觀」個展(2018);第57屆的威尼斯雙年展(2017);美國紐約市大都會博物館「溪山無盡—中國山水傳統」( 館藏,2017);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現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館藏,2017);荷蘭博尼范
登美術館「郝量:靈光」( 館藏,2016);北京尤倫斯美術館「郝量:瀟湘八景」個展(2016);法國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 本土:變革中的中國藝術家」(2016) 等等。

骷髏的題材是郝量作品中一個重要課題。在中國古代藝術中,生與死都是以幻想的寂滅來呈現的。最為出名的是南宋畫家李嵩的 《骷髏幻戲圖》:穿戴著半透明衣冠的大骷髏,懸擺操弄著一個小骷髏木偶,來逗引孩童。又例如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在《鬼趣圖》中奇異怪譎的鬼怪世界。而在郝量的 《獵人與地獄變》 中,中間那個身著長袍,面帶紗巾的骷髏人物,似乎正在與身旁兩個像是人類的伙伴們互動著。這些作品都在探討陰陽兩界中那一剎那的虛幻與枯榮的交會,以死觀生,以虛觀實,以枯觀榮,以寂觀喧,以及荒誕主題和來生景況的神往。郝量對於怪奇圖樣充滿興趣,並豐富了想像空間;藝術家詳加描繪了作品中央的骷髏人物、和他腳下長羽翅的骸骨,以此吸引觀者直至目眩神馳。

《獵人與地獄變》 為中國水墨畫中獨特的虛實及透明質感,做了精彩的詮釋;它讓觀者能一次目析不同層迭的質素,讓欣賞角度懸於這種模棱兩可中。當我們在細細端詳作品時,會歷經瞬間的震驚和驚奇:畫中每個角色的骸骨居然在衣袍下若隱若現;而那一具以骷髏為頭的人物,還有鬼魅般的雙眼和面部神情。郝量首先為作品製作了一幅精細的素描,細繪了每個角色的骸骨細節;接著,他以多重的「膠」、「水」、「色」層層鋪染,從而成就了這幅幽冥敘事。作品以透明的層層上色技巧為主,我們愈加細看,可欣賞到更多的記敘痕跡。

由於郝量對歷史十分神往,他經常在自己的作品中匯入不同時期的中西藝術的觀點。除了歷史上不同的骸骨和魔鬼角色詮釋,《獵人與地獄變》 的人物造型來源可多方引據:例如佛教中的聖者人物羅漢: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羅漢經常是被置於窠石和樹木等自然之中。三名人物外袍線條流暢優雅,呼應了唐代佛教人物畫大師吳道子的「吳帶當風」風格;從地上緩緩升起的那具骸骨,其羽翅有如文藝復興時代的天使,有如達文西的《聖母領報》中的經典形象。就連藏身於三名角色的後面的那匹馬,也可參看唐代畫馬名家韓幹的處理風格,如他繪於第8世紀的《照夜白圖》中,馬兒的寬闊眼型和立體噴張的鼻孔。

郝量作畫時使用了傳統的礦物顏料,使用前他先放置於中式碗缽中,碾磨備用,而並不使用鮮豔的現代顏色,如壓克力和水粉等。郝量所使用的深暗柔緩顏色,讓人聯想到中國宋代的繪畫的風格,以及清幽雅逸的淡彩色澤。然而,在郝量的作品中,仍不乏一種細緻幽微的飽和色彩,以及對光源的敏感度:這兩種特質援引自文藝復興的明暗對照處理,也來自中國傳統繪畫中以線光的實踐。在《獵人與地獄變》中,畫面中最明亮的地方,位於作品底部那名長有羽翅之骸骨的周圍,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也從而讓此處成為作品的焦點。那對羽翅以漸層的紅藍顏料仔細鋪陳,為作品平添一種墨彩無法單獨達成的維度。

觀者未免會好奇,作品中的那些人物是誰,為什麼他們選在寒冬的夜晚於一座隱密的森林聚會呢?藝術家確實有提供一些線索,但是最終仍選擇讓觀者自己決定。他曾說:「比如傳統繪畫中人物之間的交流是被模糊化的,這就不會與再現對等起來,這可讓繪畫中的情節儀式化。」而他所捕捉的那一刻,或許不是什麼真實的瞬間,而是一種象徵性的關係;也許,那三名人物代表的是一個人的三面向,或者是他面對死亡那一刻的靈魂狀態。就這方面而言,《獵人與地獄變》一作與李嵩的繪品頗為相似,因為兩者均提供了謎一般的場景給觀者,而沒有確定的答案。

《獵人與地獄變》是一幅生命浸透性和亦幻亦真的課題創作。生與死之間的分際由於虛實的重迭而被模糊化了。在這裡,生與死的呈現是一樣的,正如我們所有人均是骨肉形神,如同郝量作品中那些可見的合成片段,幽邃空然。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