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無窮無盡的小圓點形成了一個令人目不轉睛的黃色南瓜,浮在波浪起伏、韻律有致的瀾紋上,在一個飄渺幽微、超越畫面而延伸無垠的網狀矩陣上尤顯搶眼。畫中的細節精密,渦旋盤繞的小圓點群也相應地增減缺補,製造出一種鮮活的動態印象,同時也與黑黃色彩相得益彰,形成目眩神迷的視覺對比。草間彌生在1998 年完成《南瓜》這幅別出機杼的作品,鮮活地捕捉草間彌生標誌性的顏色、形狀和圖案,體現了草間彌生流對繁複癡迷和冥思冷靜的探索。
草間彌生自小受日本畫的訓練,始於明治時期。在《南瓜》中,平板的上色和空間不免讓人聯想到江戶時期的浮世繪版畫。草間彌生自小生活無虞,家族經營苗圃,圍繞著南瓜田,充滿田園之樂。她在1948 年就完成第一幅南瓜作品,而南瓜也成為她畢生創作的主題,在漫長的藝涯中不斷地重現。「它們外表充滿魅力又可愛,一直讓我覺得深深著迷。南瓜最吸引我的特質,在於它們毫不矯揉造作。除此之外,南瓜屬性帶著一種可靠又靈氣的平衡。」( 草間彌生:《無限之網:草間彌生自傳》,2011 年倫敦出版,第76 頁)。
在美國藝術家喬治亞.歐姬芙的協助下,草間彌生在1958 年來到了紐約;歐姬芙是草間彌生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贊助者。毆姬芙透過現代主義語言,將自然界現象的肌理、微觀和輪廓,演繹得意蘊豐富,這讓草間著迷不已,於是鼓起勇氣提筆寫信給歐姬芙,而後者也立刻回信,字裡行間充滿著善意慷慨。而草間彌生的南瓜,與歐姬芙以碩大尺幅完成的花卉主題作品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南瓜佔滿了整個畫面,與周圍空間別有區隔,並散發一種恆久的特質,草間和歐姬芙均能將植物藝象,嫻熟地轉化成個人的表現,傳遞著一種親密的感情和物外冥思體驗。草間在抵達紐約不久後,即展開了《無限之網》系列,創作了無數個小圓點和密網。她憶道:「某日我在紐約的工作室,在畫布上畫著網子和小圓點,毫無構圖設計可言,我的畫筆不自覺地超越了畫布空間界線,開始在桌子、地板、和整個房間,密密麻麻地長出密網和小圓點。」( 草間彌生,與韓國策展人金昇德的訪談,2002 年) 《南瓜》將傑克森.波洛克的風格再做衍繹推展,將陽剛的動勢手法,以女性細膩卻又不失力度的風格詮釋。
《南瓜》創作於1998 年,那時的草間返回日本已有25 年之久,接受精神治療;而她也在那年達到藝涯的里程碑。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於同年為她舉辦了個展:《永恆的愛,草間彌生1958 – 1968 年》。該展覽相繼展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東京現代藝術博物館。其實,草間在稚齡時期就備受視幻覺等精神疾病所擾,症狀包括了不斷增生的圓點、網狀物和植物,一直自她的精神疾病滋衍。然而,幻覺也是促使草間提起畫筆埋首作畫的主要動力。為了要逃離這些縈繞於心的幻覺影像,她創造了無限個重複出現的原點和網子,以控制這些幻象,並內尋心靈療方。藝術史學家Alexandra Munroe 在展覽型錄上寫道,「誠然,草間的創作是緣起於她背景優渥、卻飽受攪擾的門徑,引領她接觸到無自覺、甚至是超自然的存在疆域。然而,她獨特的藝術創造,不但需要她屈服於所有的錯亂和瘋狂之下,同時也極需她努力攻克這些心病;任何創傷都需要被徹底地轉變,方能昇華為美好和意涵,為世人所見而肯定。」(A. Munroe,《永恆之愛:草間彌生1958-1968年》,洛杉磯,1998 年,第81 頁)。《南瓜》一作中,形與空間被合為一體,與盧齊歐.封塔納所詮釋的空間概念頗有相似之處。有別於封塔納在每個孔洞後所創作出來的無限空間,草間所畫的飽滿、浸潤通透小圓點,代表了世界沛然爆發的能量,由無數漂浮在空間中的重複圓點所構成,傳達著宇宙之廣褒無垠。
對草間彌生而言,《南瓜》則如自畫像般帶著心靈的投契。這位日本藝術家將全副精力投注在畫布上,展開華麗的創作探險:「我熱愛南瓜。南瓜是我孩提時期的屬靈庇護,而它們無盡的靈氣也為世界各處的人們帶來和平、成為人性的禮讚。進入南瓜的世界,為我帶來平靜…它們散發著我神聖的心理狀態,代表了生活喜樂,一種地球上全人類所共享的生活。為了南瓜,我會繼續此趟獨旅。」( 草間彌生,《On Pumpkins》,倫敦,2014 年)。
草間彌生自小受日本畫的訓練,始於明治時期。在《南瓜》中,平板的上色和空間不免讓人聯想到江戶時期的浮世繪版畫。草間彌生自小生活無虞,家族經營苗圃,圍繞著南瓜田,充滿田園之樂。她在1948 年就完成第一幅南瓜作品,而南瓜也成為她畢生創作的主題,在漫長的藝涯中不斷地重現。「它們外表充滿魅力又可愛,一直讓我覺得深深著迷。南瓜最吸引我的特質,在於它們毫不矯揉造作。除此之外,南瓜屬性帶著一種可靠又靈氣的平衡。」( 草間彌生:《無限之網:草間彌生自傳》,2011 年倫敦出版,第76 頁)。
在美國藝術家喬治亞.歐姬芙的協助下,草間彌生在1958 年來到了紐約;歐姬芙是草間彌生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贊助者。毆姬芙透過現代主義語言,將自然界現象的肌理、微觀和輪廓,演繹得意蘊豐富,這讓草間著迷不已,於是鼓起勇氣提筆寫信給歐姬芙,而後者也立刻回信,字裡行間充滿著善意慷慨。而草間彌生的南瓜,與歐姬芙以碩大尺幅完成的花卉主題作品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南瓜佔滿了整個畫面,與周圍空間別有區隔,並散發一種恆久的特質,草間和歐姬芙均能將植物藝象,嫻熟地轉化成個人的表現,傳遞著一種親密的感情和物外冥思體驗。草間在抵達紐約不久後,即展開了《無限之網》系列,創作了無數個小圓點和密網。她憶道:「某日我在紐約的工作室,在畫布上畫著網子和小圓點,毫無構圖設計可言,我的畫筆不自覺地超越了畫布空間界線,開始在桌子、地板、和整個房間,密密麻麻地長出密網和小圓點。」( 草間彌生,與韓國策展人金昇德的訪談,2002 年) 《南瓜》將傑克森.波洛克的風格再做衍繹推展,將陽剛的動勢手法,以女性細膩卻又不失力度的風格詮釋。
《南瓜》創作於1998 年,那時的草間返回日本已有25 年之久,接受精神治療;而她也在那年達到藝涯的里程碑。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於同年為她舉辦了個展:《永恆的愛,草間彌生1958 – 1968 年》。該展覽相繼展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東京現代藝術博物館。其實,草間在稚齡時期就備受視幻覺等精神疾病所擾,症狀包括了不斷增生的圓點、網狀物和植物,一直自她的精神疾病滋衍。然而,幻覺也是促使草間提起畫筆埋首作畫的主要動力。為了要逃離這些縈繞於心的幻覺影像,她創造了無限個重複出現的原點和網子,以控制這些幻象,並內尋心靈療方。藝術史學家Alexandra Munroe 在展覽型錄上寫道,「誠然,草間的創作是緣起於她背景優渥、卻飽受攪擾的門徑,引領她接觸到無自覺、甚至是超自然的存在疆域。然而,她獨特的藝術創造,不但需要她屈服於所有的錯亂和瘋狂之下,同時也極需她努力攻克這些心病;任何創傷都需要被徹底地轉變,方能昇華為美好和意涵,為世人所見而肯定。」(A. Munroe,《永恆之愛:草間彌生1958-1968年》,洛杉磯,1998 年,第81 頁)。《南瓜》一作中,形與空間被合為一體,與盧齊歐.封塔納所詮釋的空間概念頗有相似之處。有別於封塔納在每個孔洞後所創作出來的無限空間,草間所畫的飽滿、浸潤通透小圓點,代表了世界沛然爆發的能量,由無數漂浮在空間中的重複圓點所構成,傳達著宇宙之廣褒無垠。
對草間彌生而言,《南瓜》則如自畫像般帶著心靈的投契。這位日本藝術家將全副精力投注在畫布上,展開華麗的創作探險:「我熱愛南瓜。南瓜是我孩提時期的屬靈庇護,而它們無盡的靈氣也為世界各處的人們帶來和平、成為人性的禮讚。進入南瓜的世界,為我帶來平靜…它們散發著我神聖的心理狀態,代表了生活喜樂,一種地球上全人類所共享的生活。為了南瓜,我會繼續此趟獨旅。」( 草間彌生,《On Pumpkins》,倫敦,201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