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 UFAN (KOREA, B. 1936)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李禹煥 (韓國,1936年生)

對話

細節
李禹煥
李禹煥 (韓國,1936年生)
對話
油彩 礦物顏料 膠水 畫布
291 x 218 cm. (114 5/8 x 85 7/8 in.)
2007年作
款識:L. Ufan '07 (右下側);Dialogue 2007 Lee Ufan (畫背);SCAI The Bathhouse畫廊標籤貼於畫背
來源
日本 東京 SCAI 澡堂畫廊
前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展覽
2007年9月-10月「李禹煥」SCAI 澡堂畫廊 東京 日本

拍品專文

「我的身體同時是能見者與可見者, 當身體注視萬物時, 也注視自我, 並 在它所見之中,認出能見力的另一面」 —莫里斯﹒梅洛- 龐蒂

李禹煥的作品圍繞「相遇」及「軀體」兩大概念。他在1970 年所發表的著 名論述文,「尋找相遇」,對這個中心思想有詳盡的說明。他也強調「軀體」 或「軀體性」的重要:這是體、心、和世界之間的互聯關係。李禹煥深諳現 代西方哲學思想,對馬.海德格和莫里斯.梅洛- 龐蒂的現象學尤有鑽研, 從而發展出自己的理論,認為藝術應該以遇見所謂的「他者」 或「世界」為 目標。他將西方思想融匯於日本哲學家西田幾多郎的玄學中,幾多郎曾提出 一種根據禪宗佛學的新哲思系統。李禹煥透過雕塑和畫作系列,形象化了「相 遇」的核心概念;換言之, 這是一種與他者的關係、而身體正是產生相遇的 重要媒介,讓物質和存在兩者產生直接經驗。

《對話》是李禹煥「對話」系列其中一作,「對話」系列是在2006 年由他 之前的「相符」系列演進而成,全然展現了於1970 代源起於韓國的單色畫 運動。單色畫藝術家們對於全盤接收西方現代主義的觀念抱持質疑的態度。 他們的眼界超越了過去四十年來的形式主義,欲尋找一種專注於色彩及繪畫 表現的靈性的獨特抽象型態。比如在此繪畫系列中,《對話》便是以單色繪 製於一片白色的背景之上。李禹煥用一支寬頭的筆刷以及一種能表現細膩漸 層的厚重色彩,在為期數日的時間裡於畫面上塗刷三至四次,最後在半乾的 色層上再塗刷一層。他通常要花上一個月進行這種重複並且精細的動作來完 成一件新作品。這種刻意安排而又細膩的筆法,正好呼應了中國水墨畫的原 則—據說水墨大師們為了繪製作品,會關注并控制身體的每個動作,甚至是 呼吸。其作品中富有的一種特定的深度和張力,反應出了他早期從中國古典 藝術中所習得的人文精神。

事實上,出生於1936 年的李禹煥,在孩提時期浸潤於傳統東亞哲學教育體 系,尤其強調書法、詩詞和文人畫的訓練。李禹煥在首爾大學就讀期間,對 藝術產生濃厚興趣,並瞭解到堅實的哲學訓練是他成為國際大師的必要途徑。 在1960 年代中期,他成為當時風行於日本的「物派」的重要理論家和藝術家, 同時亦是單色畫運動中舉足輕重的人物,這點在「對話」系列中得到充分展現。

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傳達出一種對簡潔與和諧的企盼,並影射出藝術家本人所經歷的創傷與持有的哲學信仰。李禹煥正是在這種極簡的形式、媒材和創作行為中,擴展了當代藝術的對話,其創作與林壽宇多有相似。在被賦予了新的身份認同和經驗之後,李禹煥的畫作證明了純粹的亞洲當代藝術語彙完全可以從西方藝術模式中獨立出來並與之並駕齊驅。

「當我的筆在畫布上刷過,我屏氣凝神並默念祈禱,盼我的手、筆和畫布能和諧共歌。」-李禹煥

李禹煥的作品不是抽象畫,而是書法的一種表達形式。就另一 方面而言, 觀者也可以將其視為一種靈與物質融合為一的全新抽象畫。李禹煥以這種方 式,成功地開拓了新的藝術疆界,使自己的作品,與單單聚焦於形態的西方 幾何抽象畫中區別而出,並自成一格。李禹煥的藝術進而成為連結人工與自 然、我和他者、有為和無為、完成和未完等對應元素的媒介或通道。他的「對 話」系列提供了一個富佛學思想,對空間的感知:「在佛學教導中,存在之 所以可能,純粹是對應到無有,這正是出現與消失會共存之故。」在此作品 中,繪畫及留白的部份對我們理解作品及我們自身與有無空間的關係都同等 重要。這是一種全新的藝術門徑,消融了創作的現代主義界定、以及現代繪 畫和雕塑的分際。

李禹煥是國際藝壇中最炙手可熱的韓國藝術家之一。他與白南準、蔡國強、河原温及汪建偉是少數曾在紐約古根漢博物館舉辦回顧展的亞洲藝術家。李氏的作品曾於凡爾賽宮展出,後繼以日本大師杉本博司的個展。而李禹煥現時在法國龐畢度中心梅斯分館也正舉行一場重要展覽。

更多來自 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