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莫逆之交Matthew Kim 醫師與金煥基的重要遺產
Matthew Kim 醫師在25 歲時離開故鄉韓國,前往美國,展開他的醫業職涯,最終在紐約市地區成為一位著名的外科醫生。金醫師除了創辦診所、推動醫療之外,他也對藝文事業的熱情同樣深厚而長遠。他畢生支持繪畫、雕塑、文學、詩賦和音樂等活動,是藝文界的忠實贊助者。
金醫師在中學啟蒙時期首度接觸到藝術之美,而現今的北韓正是他少年時期的家鄉。當時的他頗為幸運,他所遇到的兩名老師均深有藝術天賦:一位是詩人金起林,另一名則是畫家金河鍵。他們帶領孩提時代的Matthew Kim 徜徉在文學和繪畫的世界,在他的心床中埋下對藝術的興趣種籽,終其一生熱情不減。
青年時期的金醫師常走訪釜山光復洞區域的咖啡屋,韓戰迫使許多南韓藝術家逃離家園,而這區正是他們時常走訪之處;包括了小說家金末鳳,他的愛女之後嫁給了金醫師。而他最要好、最長久的一段友情,始於一次街頭偶遇。他那時與金末鳳以及當時的未婚妻,在熙攘的街上遇到金煥基。金煥基在南韓藝壇方開始嶄露頭角,他當時正嘗試融合亞洲藝術概念與西方抽象手法,打造出一系列開創性的作品。金醫師和金煥基很快地成為莫逆之交。
1953 年,金醫師整裝前往美國。金煥基也在1956 年離開南韓,短暫旅居巴黎,爾後3 年,他鑽研並厚植自己西方藝術史的作品語彙。他對胡安.米羅和尚.杜布菲充滿仰慕之情,並對西班牙大師畢卡索尤其讚賞,因為他成功消弭藝術的傳統界線。( 金煥基,引述自《Matthew Kim 醫師的回憶錄:我深愛過的現代當代韓國藝術大家》,京畿道,出版於2016 年,第151 頁)。
儘管這兩名同樣來自金氏的好友居住在不同大陸,但他們的友誼與日俱增。1963 年,金煥基決定從首爾搬至紐約。當他的妻子在隔年隨他來到美國時,金醫師給了這對夫妻一些費用,墊付機票開支。金煥基為了回報這知遇之恩,將完成於1959 年的《月光下之嶼》致贈給金醫師。兩名同姓氏的好友和他們的妻子來往得愈來愈密切,而Matthew Kim 醫師的診所也打出名氣,門庭若市,得以購買更多摯友的畫作,藏品規模日漸可觀。
1971 對金煥基是轉捩的一年,他自那年著手繪製巨幅的《宇宙》,此幅畫被公認是他畢生的鴻作。根據另一名南韓畫家金炳基的敘述,他們兩人一次造訪畫廊時,看到了巴尼特.紐曼的大張單色作品系列,紐曼以單一、或多條—或是他稱之為「拉鏈」的直線—使一系列作品顯得多元豐富;而金煥基是以象徵星體的圓點佈滿畫布,達到此種效果。《宇宙》在大師於紐約市Pointdexter藝廊的個展中亮相。展後Matthew Kim 和夫人購買了此作,成為他們藏品中最耀眼的御寶。
金醫師和妻子為親友們固定舉辦晚宴聚會,他們在紐約的屋宅也因此成了韓國藝壇人物的聚會場所。金煥基永遠是座上賓,而喜愛社交的他,常因著他的笑聲和詼諧的幽默感成為注意力焦點。金家人將錄像藝術家白南准、畫家金炳基和金昌烈、以及雕塑家韓榮晉視作好友。金醫師除了贊助視覺藝術,也是位頗有成就的男中音。身為韓國音樂基金會的共同創辦人和董事會長,他培養並資助紐約的韓國音樂家。除了《宇宙》之外,金家人也購買了金煥基數幅作品,包括了《山與月》、《晨星》和《20-V-69 #94》。金醫師和他夫人爾後都將這些作品全數捐給首爾的金煥基博物館,讓機構在支持、保存這名南韓藝術家的工作上受益良多。
05-IV-71 #200 (宇宙)
金煥基具紀念意義的《05-IV-71 #200(宇宙)》被廣泛認為是藝術家作品集中最重要的畫作之一。作為韓國現代藝術史上抽象繪畫的偉大開創者,這幅畫凝聚著金煥基透過藝術來表達自然之美的結晶,也是其作品中唯一的二聯作,象征著二元辯證的宇宙觀:日與月、光與影、男與女、陰與陽,這些安排體現了宇宙中對立卻又相輔相成的力量,驅動著世界並構成了宇宙的核心。《05-IV-71 #200(宇宙)》同時也是金煥基所作最巨幅的作品,整幅畫盡是大範圍的各種藍色。這些深鈷藍點,標誌著大師1970 到1974 年間最後且最具成就的一個創作時期。過去40 年來,這幅作品始終在一位名為Matthew Kim醫生的私人藏品中妥善保存著,他是大師的摯友、也是他畢生藝術生涯的贊助者。
《05-IV-71 #200(宇宙)》充滿詩意和對稱性的格局,體現了藝術家在這些晚期作品中期盼能捕捉並在畫布上重現的超凡特質,同時也傲然展示藝術家在掌握顏料濃淡的收放自如,使其創造出一種朦朧的效果,生動地呈現了宇宙萬象和空間深度的宏偉效果,是金煥基作品中一幅罕見以圓形螺旋圖案為主的抽象畫。《05-IV-71 #200 (宇宙)》的重要性遠不只是它所散發的美感,對藝術家亦頗具意義,因為《宇宙》是他在日記中直接提過的唯一作品。1971年3 月31 日,當金煥基全心沈浸於紐約Pointdexter 藝廊的備展工作時,他寫下:「我花整天做兩張拉幅撐具。」兩個星期後在4 月13 日,他又寫道:「完成創作。兩聯作品合二為一,成為一幅完整作品。」
金煥基與許多其他現代韓國藝術家的經驗相仿,是在日本才首度接觸到西方抽象藝術。在日本學院的薰陶之下,他開始鑽研前衛的幾何抽象運動,如立體派和野獸派,從其中釋放他的創作活力,並在這種新的自主領域中擴展自己的創作能量。金煥基起初使用各種傳統主題和自然風景來展開藝術實驗。正如他詩意的表達所描述的那樣:「渾圓遼闊的天空、圓形的罈罐/ 蔚藍的天際,白色的罈罐/ 兩者實為一雙」對大師來說,大自然,與傳統一樣,能夠激發創作的無限潛能。他認為藝術應該取汲於大自然,也理當回歸於自然;時間的淬煉讓這種哲思愈顯成熟,而他在這時期所繪成的抽象圖案,常透露著山水、潺潺漣漪和大自然的種種意象。
1956 年,金煥基懷抱夢想,離鄉前往巴黎,盼能與西方藝術直接接觸,在西方大師的陶冶之下推展自己的視覺語言。在抵達巴黎後,他對韓式主題的鍾情與日俱增,這也促使他持續探索傳統意象和風景畫的元素,終而以簡化流暢的輪廓和燦爛耀眼的色塊付諸表達。這三年在巴黎的異鄉生活,金煥基全心投注於學習這項課題:在擁抱主流西方文化的同時,還能堅守自己的創意經驗。在這一場橫跨生命的藝術和個人定位之旅中,金煥基不斷將自我認同紮根於祖國的傳統文化及自然景緻中,同時繼續探索新的靈感形式。
金煥基在參與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之後,於1963 年離開韓國,前往紐約定居。他之所以決定來到紐約,起因於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先驅阿道夫.戈特利布的特別個展:他在聖保羅雙年展時曾是美國館的畫家代表。金煥基之後與戈特利布成為摯友,並透過他的介紹認識了馬克.羅斯科。金煥基對羅斯科的純粹派哲思、以及對色彩的形而上理解十分欣賞。而美國抽象表現藝術家巴尼特.紐曼的超大型單色畫品,對他的後期作品也帶來重大啟發。他孜孜不倦地探索各種媒介的創作可能,也接受了紐約藝術文化界的砥礪和浸潤。他將這些影響力轉化成自己的獨特風格,這種內化使他最終創作了《05-IV-71 #200(宇宙)》。
1965 年,他獨到的鑲嵌式圓點技巧首度在畫作中亮相。這些圓點以線條和同心弧為起點,逐漸擴張為優雅的平面,延展於畫布上;在1970 年,他首次發表了一幅抽象畫,整個作品用細毛筆刷所描繪而成的小點鋪陳,反映了傳統亞洲水墨畫的精微。1971 年所完成的《05-IV-71 #200(宇宙)》,體現了其「點彩派」作品的靈性和純熟得道。他控制朦朧色彩時,技巧收放自如,色調和淡彩的變化創造出無垠的空間。這些罕見的螺旋圖案有著完整飽滿的圓圈,規律鼓動著的圓點則創造出謎樣且冥思超覺的氛圍,象徵著恬靜和無限,將宇宙的深度和能量描繪得悠遠神妙。
為了要創造出點彩作品,金煥基必須要長時間站著,俯視著桌上的畫布,彎著腰來一個個標出書法風格的原點,以一支細水墨毛刷小心翼翼地控制上色顏料。整個過程極為耗時耗力,使得金煥基的脊椎因此受損。儘管如此,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創作,也不願改變創作方式,仍堅守這個辛勞的創作旅程,以持續他的視覺冥想和實驗征途。
《05-IV-71 #200(宇宙)》將金煥基對藝術的堅持和投注做了極致的詮釋。他的藝術生涯從東京、巴黎輾轉到了紐約,一生不倦地探索藍色所蘊含的豐富內涵,或許是因為這個顏色在韓國文化中所代表的特殊意義。這幅由雙聯畫布所構成的《05-IV-71 #200(宇宙)》遍滿著深淺清曠的藍,而藍也是與地球和美德有著最緊密關聯的顏色,散發著希望、生命、正直與靈性。在這幅作品中,藍色不但是穹蒼、汪洋、也是無盡的萬象,與金煥基豐富的情感、創作熱情、以及對祖國的鄉愁記憶相共鳴,低迴不已。
Matthew Kim 醫師在25 歲時離開故鄉韓國,前往美國,展開他的醫業職涯,最終在紐約市地區成為一位著名的外科醫生。金醫師除了創辦診所、推動醫療之外,他也對藝文事業的熱情同樣深厚而長遠。他畢生支持繪畫、雕塑、文學、詩賦和音樂等活動,是藝文界的忠實贊助者。
金醫師在中學啟蒙時期首度接觸到藝術之美,而現今的北韓正是他少年時期的家鄉。當時的他頗為幸運,他所遇到的兩名老師均深有藝術天賦:一位是詩人金起林,另一名則是畫家金河鍵。他們帶領孩提時代的Matthew Kim 徜徉在文學和繪畫的世界,在他的心床中埋下對藝術的興趣種籽,終其一生熱情不減。
青年時期的金醫師常走訪釜山光復洞區域的咖啡屋,韓戰迫使許多南韓藝術家逃離家園,而這區正是他們時常走訪之處;包括了小說家金末鳳,他的愛女之後嫁給了金醫師。而他最要好、最長久的一段友情,始於一次街頭偶遇。他那時與金末鳳以及當時的未婚妻,在熙攘的街上遇到金煥基。金煥基在南韓藝壇方開始嶄露頭角,他當時正嘗試融合亞洲藝術概念與西方抽象手法,打造出一系列開創性的作品。金醫師和金煥基很快地成為莫逆之交。
1953 年,金醫師整裝前往美國。金煥基也在1956 年離開南韓,短暫旅居巴黎,爾後3 年,他鑽研並厚植自己西方藝術史的作品語彙。他對胡安.米羅和尚.杜布菲充滿仰慕之情,並對西班牙大師畢卡索尤其讚賞,因為他成功消弭藝術的傳統界線。( 金煥基,引述自《Matthew Kim 醫師的回憶錄:我深愛過的現代當代韓國藝術大家》,京畿道,出版於2016 年,第151 頁)。
儘管這兩名同樣來自金氏的好友居住在不同大陸,但他們的友誼與日俱增。1963 年,金煥基決定從首爾搬至紐約。當他的妻子在隔年隨他來到美國時,金醫師給了這對夫妻一些費用,墊付機票開支。金煥基為了回報這知遇之恩,將完成於1959 年的《月光下之嶼》致贈給金醫師。兩名同姓氏的好友和他們的妻子來往得愈來愈密切,而Matthew Kim 醫師的診所也打出名氣,門庭若市,得以購買更多摯友的畫作,藏品規模日漸可觀。
1971 對金煥基是轉捩的一年,他自那年著手繪製巨幅的《宇宙》,此幅畫被公認是他畢生的鴻作。根據另一名南韓畫家金炳基的敘述,他們兩人一次造訪畫廊時,看到了巴尼特.紐曼的大張單色作品系列,紐曼以單一、或多條—或是他稱之為「拉鏈」的直線—使一系列作品顯得多元豐富;而金煥基是以象徵星體的圓點佈滿畫布,達到此種效果。《宇宙》在大師於紐約市Pointdexter藝廊的個展中亮相。展後Matthew Kim 和夫人購買了此作,成為他們藏品中最耀眼的御寶。
金醫師和妻子為親友們固定舉辦晚宴聚會,他們在紐約的屋宅也因此成了韓國藝壇人物的聚會場所。金煥基永遠是座上賓,而喜愛社交的他,常因著他的笑聲和詼諧的幽默感成為注意力焦點。金家人將錄像藝術家白南准、畫家金炳基和金昌烈、以及雕塑家韓榮晉視作好友。金醫師除了贊助視覺藝術,也是位頗有成就的男中音。身為韓國音樂基金會的共同創辦人和董事會長,他培養並資助紐約的韓國音樂家。除了《宇宙》之外,金家人也購買了金煥基數幅作品,包括了《山與月》、《晨星》和《20-V-69 #94》。金醫師和他夫人爾後都將這些作品全數捐給首爾的金煥基博物館,讓機構在支持、保存這名南韓藝術家的工作上受益良多。
05-IV-71 #200 (宇宙)
金煥基具紀念意義的《05-IV-71 #200(宇宙)》被廣泛認為是藝術家作品集中最重要的畫作之一。作為韓國現代藝術史上抽象繪畫的偉大開創者,這幅畫凝聚著金煥基透過藝術來表達自然之美的結晶,也是其作品中唯一的二聯作,象征著二元辯證的宇宙觀:日與月、光與影、男與女、陰與陽,這些安排體現了宇宙中對立卻又相輔相成的力量,驅動著世界並構成了宇宙的核心。《05-IV-71 #200(宇宙)》同時也是金煥基所作最巨幅的作品,整幅畫盡是大範圍的各種藍色。這些深鈷藍點,標誌著大師1970 到1974 年間最後且最具成就的一個創作時期。過去40 年來,這幅作品始終在一位名為Matthew Kim醫生的私人藏品中妥善保存著,他是大師的摯友、也是他畢生藝術生涯的贊助者。
《05-IV-71 #200(宇宙)》充滿詩意和對稱性的格局,體現了藝術家在這些晚期作品中期盼能捕捉並在畫布上重現的超凡特質,同時也傲然展示藝術家在掌握顏料濃淡的收放自如,使其創造出一種朦朧的效果,生動地呈現了宇宙萬象和空間深度的宏偉效果,是金煥基作品中一幅罕見以圓形螺旋圖案為主的抽象畫。《05-IV-71 #200 (宇宙)》的重要性遠不只是它所散發的美感,對藝術家亦頗具意義,因為《宇宙》是他在日記中直接提過的唯一作品。1971年3 月31 日,當金煥基全心沈浸於紐約Pointdexter 藝廊的備展工作時,他寫下:「我花整天做兩張拉幅撐具。」兩個星期後在4 月13 日,他又寫道:「完成創作。兩聯作品合二為一,成為一幅完整作品。」
金煥基與許多其他現代韓國藝術家的經驗相仿,是在日本才首度接觸到西方抽象藝術。在日本學院的薰陶之下,他開始鑽研前衛的幾何抽象運動,如立體派和野獸派,從其中釋放他的創作活力,並在這種新的自主領域中擴展自己的創作能量。金煥基起初使用各種傳統主題和自然風景來展開藝術實驗。正如他詩意的表達所描述的那樣:「渾圓遼闊的天空、圓形的罈罐/ 蔚藍的天際,白色的罈罐/ 兩者實為一雙」對大師來說,大自然,與傳統一樣,能夠激發創作的無限潛能。他認為藝術應該取汲於大自然,也理當回歸於自然;時間的淬煉讓這種哲思愈顯成熟,而他在這時期所繪成的抽象圖案,常透露著山水、潺潺漣漪和大自然的種種意象。
1956 年,金煥基懷抱夢想,離鄉前往巴黎,盼能與西方藝術直接接觸,在西方大師的陶冶之下推展自己的視覺語言。在抵達巴黎後,他對韓式主題的鍾情與日俱增,這也促使他持續探索傳統意象和風景畫的元素,終而以簡化流暢的輪廓和燦爛耀眼的色塊付諸表達。這三年在巴黎的異鄉生活,金煥基全心投注於學習這項課題:在擁抱主流西方文化的同時,還能堅守自己的創意經驗。在這一場橫跨生命的藝術和個人定位之旅中,金煥基不斷將自我認同紮根於祖國的傳統文化及自然景緻中,同時繼續探索新的靈感形式。
金煥基在參與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之後,於1963 年離開韓國,前往紐約定居。他之所以決定來到紐約,起因於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先驅阿道夫.戈特利布的特別個展:他在聖保羅雙年展時曾是美國館的畫家代表。金煥基之後與戈特利布成為摯友,並透過他的介紹認識了馬克.羅斯科。金煥基對羅斯科的純粹派哲思、以及對色彩的形而上理解十分欣賞。而美國抽象表現藝術家巴尼特.紐曼的超大型單色畫品,對他的後期作品也帶來重大啟發。他孜孜不倦地探索各種媒介的創作可能,也接受了紐約藝術文化界的砥礪和浸潤。他將這些影響力轉化成自己的獨特風格,這種內化使他最終創作了《05-IV-71 #200(宇宙)》。
1965 年,他獨到的鑲嵌式圓點技巧首度在畫作中亮相。這些圓點以線條和同心弧為起點,逐漸擴張為優雅的平面,延展於畫布上;在1970 年,他首次發表了一幅抽象畫,整個作品用細毛筆刷所描繪而成的小點鋪陳,反映了傳統亞洲水墨畫的精微。1971 年所完成的《05-IV-71 #200(宇宙)》,體現了其「點彩派」作品的靈性和純熟得道。他控制朦朧色彩時,技巧收放自如,色調和淡彩的變化創造出無垠的空間。這些罕見的螺旋圖案有著完整飽滿的圓圈,規律鼓動著的圓點則創造出謎樣且冥思超覺的氛圍,象徵著恬靜和無限,將宇宙的深度和能量描繪得悠遠神妙。
為了要創造出點彩作品,金煥基必須要長時間站著,俯視著桌上的畫布,彎著腰來一個個標出書法風格的原點,以一支細水墨毛刷小心翼翼地控制上色顏料。整個過程極為耗時耗力,使得金煥基的脊椎因此受損。儘管如此,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創作,也不願改變創作方式,仍堅守這個辛勞的創作旅程,以持續他的視覺冥想和實驗征途。
《05-IV-71 #200(宇宙)》將金煥基對藝術的堅持和投注做了極致的詮釋。他的藝術生涯從東京、巴黎輾轉到了紐約,一生不倦地探索藍色所蘊含的豐富內涵,或許是因為這個顏色在韓國文化中所代表的特殊意義。這幅由雙聯畫布所構成的《05-IV-71 #200(宇宙)》遍滿著深淺清曠的藍,而藍也是與地球和美德有著最緊密關聯的顏色,散發著希望、生命、正直與靈性。在這幅作品中,藍色不但是穹蒼、汪洋、也是無盡的萬象,與金煥基豐富的情感、創作熱情、以及對祖國的鄉愁記憶相共鳴,低迴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