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1990 年,朱德群搬入了坐落於巴黎市郊、塞納河畔維特里的一間更寬敞的工作室。新工作室屋頂高挑、四窗玲瓏,暖陽盡入其中,自然光成了最主要的光源,朱德群得以在這樣的空間中逐漸開始嘗試大幅畫作,而於廣闊畫布上盡情揮灑也有助於他突破藝術語言、探索全新主題。當他得到更多認可時,他所善用的筆觸媒材也愈發多樣:寬展柔和的筆刷,讓他在色彩深度和構圖理念上都獲得了不同層次的多種選擇。自從1987 年在台灣舉辦首次重要個人回顧展以來,朱德群便開始定期在亞洲展覽,也在上世紀90 年代中達到了風格上的極峰、廣受國際畫壇認可。
光線與色彩,是朱德群繪畫中最敏感的元素。在榮選法蘭西藝術院院士的致辭中,他回顧到:「在我的構圖中,色彩與輪廓絕非隨意偶然而生。 他們齊心協力以達成同一個藝術目標,那就是聚合光線、並激起圖像感和節奏感。」他還曾說起:「我從不在夜裡作畫,因為在人造光下,色彩便不再自然。」
1997 年作品《喜悅》(編號20)在極為龐大的畫布上創造出非凡的呼吸韻律感,手筆恢弘,氣勢非凡。作畫之時,朱德群已年近耄耋,可創作上仍處壯年,探索抽象緯度的手法也已爐火純青。他常將作品視為音樂的視覺化呈現:婉轉的音符幻化為靈動的色點,在管樂器波瀾壯闊的背景中穿插錯落。與藝術家早期作品中倫勃朗般戲劇化的光源佈局不同,《喜悅》一作中,絢爛奪目的光斑在畫面上自如舞動著,與印象派作品中不斷幻動的光感不謀而合(圖1)。兩划堅定的深黑筆觸從畫面的深色部分噴湧而出,邁進一片清盈秀澈的平面。畫面的右半部分密集覆蓋,彷彿匯聚了暗物質般的極高強度,在一片交響般的磅礡之中傾瀉出滿含能量的線條和色彩。
光線與色彩,是朱德群繪畫中最敏感的元素。在榮選法蘭西藝術院院士的致辭中,他回顧到:「在我的構圖中,色彩與輪廓絕非隨意偶然而生。 他們齊心協力以達成同一個藝術目標,那就是聚合光線、並激起圖像感和節奏感。」他還曾說起:「我從不在夜裡作畫,因為在人造光下,色彩便不再自然。」
1997 年作品《喜悅》(編號20)在極為龐大的畫布上創造出非凡的呼吸韻律感,手筆恢弘,氣勢非凡。作畫之時,朱德群已年近耄耋,可創作上仍處壯年,探索抽象緯度的手法也已爐火純青。他常將作品視為音樂的視覺化呈現:婉轉的音符幻化為靈動的色點,在管樂器波瀾壯闊的背景中穿插錯落。與藝術家早期作品中倫勃朗般戲劇化的光源佈局不同,《喜悅》一作中,絢爛奪目的光斑在畫面上自如舞動著,與印象派作品中不斷幻動的光感不謀而合(圖1)。兩划堅定的深黑筆觸從畫面的深色部分噴湧而出,邁進一片清盈秀澈的平面。畫面的右半部分密集覆蓋,彷彿匯聚了暗物質般的極高強度,在一片交響般的磅礡之中傾瀉出滿含能量的線條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