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以刀代筆, 以破為立」
朱為白的創作方式不僅突破了二度空間的侷限,還在簡約的構圖中賦予有無相生、虛實相應的道家意涵,同時昇華了含蓄內斂的情感。通過在作品中不斷追尋廣闊而寧靜的精神世界,成就了其獨樹一格的創作面貌,開創東方新空間主義的美學典範。
朱為白成長於南京,戰後隨軍輾轉來到台灣。沒有受過正規美術教育的他,憑藉一股對藝術的嚮往與創作的熱情,在與藝術家霍剛、蕭勤等人切磋交流之後,於1958 年正式加入了「東方畫會」。當時,在風起雲湧的現代藝術運動下,如何吸收並回應西方藝術,同時走出自己的創作之道,是藝術家不可迴避的命題。他與被稱為「響馬」的畫會成員們以如何運用新時代的藝術觀念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為使命,希望能開創一派具有東方特質的現代藝術風格。朱為白選擇不直接反映歷史遞嬗的痕跡,而是將內省的觀想與自我的獨白應用在宏觀的美學上。自幼觀察裁縫師父親工作的點滴,累積了朱為白藝術的創作符碼,所有的布塊、線縷、紙材與裁減、拼合、抓皺等材料選擇和技巧手法,都象徵他意圖從這些平淡無奇的日常中,尋求更深一層文化承載與精神理念的創作邏輯。他拿起剪刀剪下布塊、抽出線縷,層層經營正負空間、位置與面積,使作品散發出一種強烈的傾訴感,同時卻仍保持著肅穆與孤寂,以繁複的外在表達內在的純淨。
《秋》創作於1981 年,與佳士得2019 年春拍亮相的《突出》為同一系列。這一系列以織物為材料的作品是朱為白進行媒材探索的重要里程碑。他保持了媒材原始的質感與色澤,巧妙地以刀剪工藝,將織物重疊、捲曲、黏貼,打破平面的界線。而織物也因技法的不同而產生諸如銳利的切線、柔和的光影等豐富的美感。朱為白在此件《秋》中運用造型各異、如葉片般的麻布條營造高低錯落、極富節奏韻律的視覺焦點,使人聯想到范寬在《秋林飛瀑》中特意描繪的茂密樹林的造型趣味。透過省略大部分的色彩,朱為白以單純質地與造型的不同,在大塊面與小造型的對比中達到了同時具有豐富性和內斂力的張力效果。到了90 年代,他更在創作中加入線縷或棉棒等新的媒材嘗試,為的即是更豐富這樣的視覺體驗。
朱為白的創作是觀念、媒材與技法三者的互動,而老莊的哲學思想則被朱為白引為重要的創作內涵。他堅持主題的呈現,必須統合在一個質樸而純淨的境界理,使其合理而完美地反映自然。如老子《道德經》所云:「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自然的終極之美正是「道」的展現,它無所不在卻大象無形。也因此他的作品少見絢麗的色彩,單純以「白」或「黑」為主體,象徵「道」雖見不到一切卻能包容一切;雖空無一物卻代表一切。《莊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美學境界象徵西方現代藝術對美的終極追尋,正是從這裡出發,朱為白為自己找到了將東西方聯繫起來的哲學命題與形式建構,也象徵朱為白將生命的領悟與藝術的追求相結合。
身為亞洲戰後抽象的一員,朱為白探求自然之美的內在本質,與亞洲具體派、單色畫派站在齊頭的位置,將物質層次轉化到精神層次的創作上。朱為白在藝術之路上的反思與嘗試,超越了傳統繪畫與雕塑的呈現方向,開拓了更多形式的可能,走出了個人獨特的藝術面貌。其作品的美感與語彙,穿透了觀者的理性表層,喚起心底的直覺感應;以富含哲學內涵的韻味,帶給觀者新的美學思考。
朱為白的創作方式不僅突破了二度空間的侷限,還在簡約的構圖中賦予有無相生、虛實相應的道家意涵,同時昇華了含蓄內斂的情感。通過在作品中不斷追尋廣闊而寧靜的精神世界,成就了其獨樹一格的創作面貌,開創東方新空間主義的美學典範。
朱為白成長於南京,戰後隨軍輾轉來到台灣。沒有受過正規美術教育的他,憑藉一股對藝術的嚮往與創作的熱情,在與藝術家霍剛、蕭勤等人切磋交流之後,於1958 年正式加入了「東方畫會」。當時,在風起雲湧的現代藝術運動下,如何吸收並回應西方藝術,同時走出自己的創作之道,是藝術家不可迴避的命題。他與被稱為「響馬」的畫會成員們以如何運用新時代的藝術觀念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為使命,希望能開創一派具有東方特質的現代藝術風格。朱為白選擇不直接反映歷史遞嬗的痕跡,而是將內省的觀想與自我的獨白應用在宏觀的美學上。自幼觀察裁縫師父親工作的點滴,累積了朱為白藝術的創作符碼,所有的布塊、線縷、紙材與裁減、拼合、抓皺等材料選擇和技巧手法,都象徵他意圖從這些平淡無奇的日常中,尋求更深一層文化承載與精神理念的創作邏輯。他拿起剪刀剪下布塊、抽出線縷,層層經營正負空間、位置與面積,使作品散發出一種強烈的傾訴感,同時卻仍保持著肅穆與孤寂,以繁複的外在表達內在的純淨。
《秋》創作於1981 年,與佳士得2019 年春拍亮相的《突出》為同一系列。這一系列以織物為材料的作品是朱為白進行媒材探索的重要里程碑。他保持了媒材原始的質感與色澤,巧妙地以刀剪工藝,將織物重疊、捲曲、黏貼,打破平面的界線。而織物也因技法的不同而產生諸如銳利的切線、柔和的光影等豐富的美感。朱為白在此件《秋》中運用造型各異、如葉片般的麻布條營造高低錯落、極富節奏韻律的視覺焦點,使人聯想到范寬在《秋林飛瀑》中特意描繪的茂密樹林的造型趣味。透過省略大部分的色彩,朱為白以單純質地與造型的不同,在大塊面與小造型的對比中達到了同時具有豐富性和內斂力的張力效果。到了90 年代,他更在創作中加入線縷或棉棒等新的媒材嘗試,為的即是更豐富這樣的視覺體驗。
朱為白的創作是觀念、媒材與技法三者的互動,而老莊的哲學思想則被朱為白引為重要的創作內涵。他堅持主題的呈現,必須統合在一個質樸而純淨的境界理,使其合理而完美地反映自然。如老子《道德經》所云:「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自然的終極之美正是「道」的展現,它無所不在卻大象無形。也因此他的作品少見絢麗的色彩,單純以「白」或「黑」為主體,象徵「道」雖見不到一切卻能包容一切;雖空無一物卻代表一切。《莊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美學境界象徵西方現代藝術對美的終極追尋,正是從這裡出發,朱為白為自己找到了將東西方聯繫起來的哲學命題與形式建構,也象徵朱為白將生命的領悟與藝術的追求相結合。
身為亞洲戰後抽象的一員,朱為白探求自然之美的內在本質,與亞洲具體派、單色畫派站在齊頭的位置,將物質層次轉化到精神層次的創作上。朱為白在藝術之路上的反思與嘗試,超越了傳統繪畫與雕塑的呈現方向,開拓了更多形式的可能,走出了個人獨特的藝術面貌。其作品的美感與語彙,穿透了觀者的理性表層,喚起心底的直覺感應;以富含哲學內涵的韻味,帶給觀者新的美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