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ITH HARING (1958-1990)
歐洲重要私人收藏
凱斯. 哈林 (1958–1990年生)

雜技演員

細節
凱斯. 哈林
凱斯. 哈林 (1958–1990年生)
雜技演員
瓷漆 鋁
61 x 24 x 15 cm. (24 x 9 ½ x 5 7/8 in.)
1987年作
版數:1/6
款識:1/6 K.Haring 87(雕塑底部)
來源
法國 巴黎 Daniel Templon畫廊
比利時 安特衛普 私人收藏
英國 私人收藏

榮譽呈獻

Shanshan Wei
Shanshan Wei

拍品專文

「( 雕塑) 擁有畫作所缺的一種力量。你燒不掉它。它歷經核子爆炸卻有可能還完好如初。它帶有這種永恆、真實感,會比我的存在更長壽久遠,它正具這類不朽、真實的意象;而我猜,就某種程度而言,你所做的這一切…就像是對不朽的追求。」- 凱斯.哈林

凱斯.哈林與尚.米榭.巴斯奇亞,在1970 年代晚期和1980 年代從紐約地下藝壇崛起,成為靈魂人物。他極具天賦,是個天生的製圖家和視覺藝術都會詩人,因此成名甚早;他一開始在地鐵站閒置不用的廣告牌上以粉筆作畫。哈林在一開始深受普普藝術啟迪,爾後透過綜合媒材發展了自有的視覺語言標誌,這些媒材涵蓋甚廣,包括了壁畫、畫作、塗鴉、設計和雕塑。哈林的藝術生涯雖因悲劇而提早結束,但卻璀璨耀眼;而雕塑,在哈林的旅程終站扮有重要角色。

1985 年,畫廊經紀人湯尼.沙夫拉吉鼓勵哈林「去將你的字母放在自然景致中、讓現實世界開開眼界。」而哈林也從善如流,創作了一系列獨立、顏色鮮豔的人類塑像,讓孩子們能在其上盡情玩耍,打造出「一個野生遊樂場的氛圍。」(T. 沙夫拉吉,引述於《凱斯.哈林:雕塑、畫作和紙上作品》展覽圖錄 2005 年 倫敦 班.布朗藝術畫廊 第22 頁) 此作的媒材與凱斯的畫作和早期之粉筆作品有天壤之別,而切裁金屬的異質轉譯,為他作品平添一種現實印象。《雜技演員》作於1987 年,由三個哈林獨創的棒線畫人物所構成,以活潑運動體式相互交疊,玩興十足。

作品挑戰傳統靜態塑像的概念,反映了哈林對他那世代的音樂、舞蹈和夜生活充滿熱愛。最底下的棒線人以頭頂頂地、另外一位用單手倒立,作品洋溢著自由、動感和體適能之樂。儘管看起來充滿嬉趣,哈林的作品其實與政治社會議題息息相關,對死亡、性和戰爭等主題多所探討。身為一名行動主義者,他也致力於自己所支持的議題;當他在1988 被診斷出罹患愛滋病後,他對這世紀絕症的預防宣傳多所付出。《雜技演員》除了對舞蹈和生命表達禮讚外,還帶有更深一層意蘊:同理心、堅忍不懈和反抗。對哈林而言,能回饋給藝壇也是重要事工,而他經常使用圖騰來表達他所屬之社群的靈性意義。

相較於其他媒介,雕塑讓哈林得以發揮更多、更能觸碰人心和生活。他的許多公共藝術作品,放置在孩童得以自由與其互動、玩耍之處。他也在美國和歐洲等地創作壁畫和雕塑,像是巴黎的奈克兒童醫院、義大利比薩的聖安東尼亞教堂、和紐約的卡邁恩泳池。雖然哈林透過創作嘗試傳達特定和通俗的社會訊息,他其實也希望作品帶有足夠的模糊空間,好讓人可以各自表述詮釋。《雜技演員》以哈林絢爛的普世語彙製成,洋溢著樂觀、開豁的朝氣,也使得他為普眾創作藝術的奉獻決心更為堅定。

更多來自 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