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hew Wong (1984-2019)
Matthew Wong (1984-2019)
2 更多
SHIN 畫廊收藏
王俊傑 (1984-2019)

回家

細節
王俊傑
王俊傑 (1984-2019)
回家
油彩 畫布
39 3/8 x 31 ½ in. (100 x 80 cm.)
2017年作
款識:HOMECOMING 王 二〇一七 (畫背)
來源
紐約 Karma 畫廊
巴黎 Frank Elbaz 畫廊
私人收藏
私人收藏
現藏者得自上述收藏

拍品專文

2018 年初春,王俊傑在紐約Karma 畫廊舉辦了他在美國的首次個展,一鳴驚人。一向嚴苛的藝評人Jerry Saltz 在觀展後讚歎「這是近年來我在紐約看過最為震撼的首秀之一!」而紐約客雜誌則形容其作品為「日常生活中的狂想曲」。其實,習慣隱世創作的王俊傑,在藝術界的每一次「出場」,都能給人帶來巨大的驚喜與遐想。他專注描繪風景與靜物,畫面滿溢著詩意的浪漫與孤獨,以及夢境般的純淨自由,似在告訴人們:世界荒謬,人生痛苦,我們要勤於造夢。

王俊傑1984 年出生於多倫多,七至十五歲時隨家人在香港居住,2007 年從美國密西根大學人類學學士畢業,後又返回香港, 2013 年在香港城市大學修得攝影碩士學位。雖接受專業攝影訓練,王俊傑卻志不在此,他熱衷寫詩,並在2014 年起自學繪畫。他通過Facebook 發佈自己的畫與詩作,由此廣結活躍于網路的藝術家、評論家及藏家,在與這些圈內好友的交流過程中汲取創作靈感。他也沉迷讀書,遍閱蒙克、馬蒂斯、石濤、徐渭、梵谷、亞里斯·卡茨、洛伊斯·多德等東西方名家畫冊,從中鑽研表現形式。博採眾長之後,王俊傑很快便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獨特繪畫語言。

作為一個同時進行現代詩和繪畫創作的藝術家,王俊傑的畫作充滿了詩性的浪漫、孤獨與純粹。他總是選用鮮豔的對比色彩和拙樸卻充滿活力的筆觸作畫,所有的人物、景觀在其筆下都化作簡單的色塊和線條,使畫作呈現出一種遠離日常生活的超現實感。2016 年,王俊傑在埃德蒙頓的郊外建立起自己的工作室,全身心投入創作,其作品也愈加貼近自然,遠離世俗。

創作於2017 年的《回家》似乎是王俊傑搬回埃德蒙頓後隱世生活的寫照:靜謐的鄉野,一條小徑蜿蜒而上通往湖濱小屋。小屋房門打開,一個人影佇立著,看不清是外出歸來還是在等待有人歸家,頗有浪漫主義文人隱士風彩;而小徑上一條向外奔出的小狗,仿佛幽閉一天之後,需要在外面的天地撒個歡,給畫面平添了幾分生機。

翻看王俊傑的畫作,會發現「小徑」是藝術家鍾愛的視覺元素,通常由畫面底部向上延展,通往自然深處。《回家》中,通幽的小徑亦構成了作品的絕對視覺中心,寥寥數筆簡單塗抹而就,卻成為溝通畫面與真實空間的橋樑,邀請觀者順著小徑走入畫裡,來到遺世獨立的「家」中。細看作品,其中亦包含諸多超現實的「夢境」元素——小徑左側兩棵樹的樹冠被畫成幾片巨大而肥厚的樹葉,旋即又被从畫面右上方延展而出的枝椏包圍,一片無盡的綠色將通幅畫面的上半部佔據,將前景中的樹木與湖後遠景中的小島巧妙地連結在一起,給人一種錯位的空間感,與小徑所構造的縱深空間形成了有趣的對立。

王俊傑從小罹患自閉症與妥瑞氏症,且飽受抑鬱症之苦。在掙扎中,繪畫成為了他與世界溝通與和解的一個管道。藝術家坦言,他在繪畫過程中僅憑直覺,在作畫前從不繪製草圖,從顏料和畫布的衝突中尋找內心的空間和意境。《回家》即由厚重的油彩層疊塗出,畫布四側還殘留堆疊著畫面中不曾出現的顏色,層層色彩中,似乎可以想見藝術家在作畫時自由釋放情緒與想像、直到滿意後才停筆的模樣。

2019 年 10 月初,王俊傑遽然離世,得年35 歲。在最好的年華告別,生命如煙花般短暫而絢爛,所幸他將心中那個浪漫又無暇的理想國度以作品的形式留存於世。如今,他不多的遺作中,已有一部分為達拉斯美術館、雅詩蘭黛基金等公眾機構永久收藏,亦被眾多國際藏家納入囊中,成為留給後人永恆的寶藏。「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詩人泰戈爾的這節短詩,應是王俊傑及其作品最好的注脚。

更多來自 ONE: 現當代全球聯合夜拍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