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白能反射一切色彩,黑則能吸收一切色彩。有了黑和白就已包括了所有顏色,其他色彩只不過是不同聲音和符號罷了。」 - 林壽宇
1960 年初,建築學出身的旅英畫家林壽宇,開始將現代建築「少即是多」的 空間架構轉譯到畫布之上。他打破架上繪畫的二維平面,賦予畫面多重空間體 驗,發展出繪畫浮雕概念;同時排除不必要的筆觸或肌理的裝飾性,在畫面上 營造出如數學般嚴謹理性的建構,形成了藝術史上獨一無二的建築性繪畫語 言。他更是把鋁這一現代建築媒材融入創作之中,尤其在1960 年代中期,林 氏沉迷於將鋁塊嵌入二維畫布之上,借鋁的金屬質感來加深畫面的三維層次, 這一探索持續了到60 年代末,油彩與鋁材的混合搭配成為其標誌性的媒材組 合的同時,亦使其聲名鵲起。1964 年,作品《繪畫浮雕 1964 年1 月1 日》 成功獲選第三屆德國卡塞爾文獻展,僅僅年過而立的林壽宇成為入選該國際大 展的首位華人藝術家。
本季佳士得秋拍很榮幸呈現《繪畫浮雕 1963 年3 月1 日 》,是林壽宇繪畫 浮雕風格確立時期的一幅典型的混合媒材佳作。在純白的長方形畫布上,林壽 宇用幾種相差甚微的白色油彩堆疊出多個大小不同的長方形,當中再以形制不 一的鋁條進行分割,在藝術家縝密的排布組合之下,不同方形層層迭加、相會, 最終呈現出一個極為精妙的立體幾何序列。近觀,會發現畫布上的每一個方形 都處於不同平面之上,仿佛在畫布上搭建起了一個極簡的建築空間。
林壽宇對畫布二維平面的突破,令人想起20 世紀另一位極簡主義大師——豐 塔納的藝術創作。兩者均「在畫布上做雕塑」,卻選擇了截然不同的探索方向: 豐塔納用工具刀劃開畫布,延展出畫布之下的空間維度,從而擺脫了平面的約 束;而林壽宇則選擇在畫布上向上延伸,借用鋁條及顏料的厚度精妙地鋪排畫 布層次,給畫面增添了物理上的立體感。林壽宇的作品和豐塔納一樣超越了傳 統的畫布表面,拓寬了繪畫的疆域,在畫布上創造出視覺與觸覺並存的多元知 覺經驗。
白色是林壽宇藝術中另一個標誌特點。在藝術家眼中,這一代表純潔、純粹的 色彩,亦被看作為包羅萬象的色彩,是無限的象徵。通過白色,東方先哲「一 即一切」的極限觀念與西方現代藝術「少即是多」的思想天然交融。進入創 作生涯的成熟時期後,白色更成為林壽宇畫面中的絕對主體:他一絲不苟地將 白色細分成多種色度,嘗試發掘出白色所蘊含的無限可能。細賞《繪畫浮雕 1963 年3 月1 日》,觀者即可在其中區分出五種深淺不一的純白層次,一如 傳統中國畫講究「墨分五色」,白色之于林壽宇,同樣層次分明。而畫面上黑 色的鋁條,在塑造空間感之時,亦打破了白色在畫布上的絕對統治,「黑」與 「白」、「立體」與「平面」的對立,使得畫面虛實相生,略顯冷冽的畫面頓 而變得生動,在遵循理性佈局的同時又平添幾分觀看的趣味。
西方現代藝術大家米羅在見到林壽宇的作品後,曾由衷誇讚:「在白色的世界 中,你無人能及」。林壽宇用其獨一無二的白色語言,以及對繪畫空間的巧思 與突破,在現代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繪畫浮雕 1963 年3 月1 日》作為藝術家巔峰時期之經典作品,近60 餘年來經由藏家妥善收藏,品相 完好,此次首度現身拍場,實屬難得。
1960 年初,建築學出身的旅英畫家林壽宇,開始將現代建築「少即是多」的 空間架構轉譯到畫布之上。他打破架上繪畫的二維平面,賦予畫面多重空間體 驗,發展出繪畫浮雕概念;同時排除不必要的筆觸或肌理的裝飾性,在畫面上 營造出如數學般嚴謹理性的建構,形成了藝術史上獨一無二的建築性繪畫語 言。他更是把鋁這一現代建築媒材融入創作之中,尤其在1960 年代中期,林 氏沉迷於將鋁塊嵌入二維畫布之上,借鋁的金屬質感來加深畫面的三維層次, 這一探索持續了到60 年代末,油彩與鋁材的混合搭配成為其標誌性的媒材組 合的同時,亦使其聲名鵲起。1964 年,作品《繪畫浮雕 1964 年1 月1 日》 成功獲選第三屆德國卡塞爾文獻展,僅僅年過而立的林壽宇成為入選該國際大 展的首位華人藝術家。
本季佳士得秋拍很榮幸呈現《繪畫浮雕 1963 年3 月1 日 》,是林壽宇繪畫 浮雕風格確立時期的一幅典型的混合媒材佳作。在純白的長方形畫布上,林壽 宇用幾種相差甚微的白色油彩堆疊出多個大小不同的長方形,當中再以形制不 一的鋁條進行分割,在藝術家縝密的排布組合之下,不同方形層層迭加、相會, 最終呈現出一個極為精妙的立體幾何序列。近觀,會發現畫布上的每一個方形 都處於不同平面之上,仿佛在畫布上搭建起了一個極簡的建築空間。
林壽宇對畫布二維平面的突破,令人想起20 世紀另一位極簡主義大師——豐 塔納的藝術創作。兩者均「在畫布上做雕塑」,卻選擇了截然不同的探索方向: 豐塔納用工具刀劃開畫布,延展出畫布之下的空間維度,從而擺脫了平面的約 束;而林壽宇則選擇在畫布上向上延伸,借用鋁條及顏料的厚度精妙地鋪排畫 布層次,給畫面增添了物理上的立體感。林壽宇的作品和豐塔納一樣超越了傳 統的畫布表面,拓寬了繪畫的疆域,在畫布上創造出視覺與觸覺並存的多元知 覺經驗。
白色是林壽宇藝術中另一個標誌特點。在藝術家眼中,這一代表純潔、純粹的 色彩,亦被看作為包羅萬象的色彩,是無限的象徵。通過白色,東方先哲「一 即一切」的極限觀念與西方現代藝術「少即是多」的思想天然交融。進入創 作生涯的成熟時期後,白色更成為林壽宇畫面中的絕對主體:他一絲不苟地將 白色細分成多種色度,嘗試發掘出白色所蘊含的無限可能。細賞《繪畫浮雕 1963 年3 月1 日》,觀者即可在其中區分出五種深淺不一的純白層次,一如 傳統中國畫講究「墨分五色」,白色之于林壽宇,同樣層次分明。而畫面上黑 色的鋁條,在塑造空間感之時,亦打破了白色在畫布上的絕對統治,「黑」與 「白」、「立體」與「平面」的對立,使得畫面虛實相生,略顯冷冽的畫面頓 而變得生動,在遵循理性佈局的同時又平添幾分觀看的趣味。
西方現代藝術大家米羅在見到林壽宇的作品後,曾由衷誇讚:「在白色的世界 中,你無人能及」。林壽宇用其獨一無二的白色語言,以及對繪畫空間的巧思 與突破,在現代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繪畫浮雕 1963 年3 月1 日》作為藝術家巔峰時期之經典作品,近60 餘年來經由藏家妥善收藏,品相 完好,此次首度現身拍場,實屬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