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人要敢於想象,嘗試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換個角度,一些現在看來毫無意義的事情將不再如此……你會感覺仿佛進入一個全新的維度,無論是充滿理性或毫不明智的。那個世界正如一道無盡的洞穴,一個超越了存在的空間……在那裡,你會體驗到所有可能的精神樂趣,生命變得愈發完整,華枝春滿。最後,當理智如情感一般超越了每種人類經驗,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將昭然分明。」 — 白髮一雄
迴蕩著能量,行動與自發性,《地樂星 鐵叫子》充滿了日本先驅藝術家白髮一雄的先鋒精神。他將自己用繩索懸掛於天花板之上,執繩蕩於空中,直接用腳作畫,這幅作品代表了戰後抽象藝術與行為藝術的融合。奪目的鮮紅與熾熱的明黃交織成濃厚的漩渦,與狂放的黑色交融,佔滿了整面純白畫布。在畫作外圍,滴落飛濺的顏料表明了藝術家動作中的衝動。畫作的方向雖無法預測,卻相當直觀,反映了腳下的動作與創作的疾速。原始的人類能量與揮霍的油畫顏料合二為一,創造了一種強有力的本能意識:從質地與顏色來看,《地樂星鐵叫子》的視覺效果喚起了人們對熱與血的記憶,同時也直觀反映了真實的創作痕跡,包括其中的掙扎,運動與力量。
《地樂星 鐵叫子》的畫名來自於中國14 世紀的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一百零八好漢之一。白髮一雄幼時閱讀父親的藏書,為《水滸傳》中豐富多彩的人物及故事深深吸引,直至成年後,他都將這一系列珍藏於書架上。故事中震撼人心的暴力色彩正是理解這一系列概念結構的不二法門。《水滸傳》是白髮一雄創作的第一個系列,始於1958 年,在該系列中的每幅畫皆以書中英雄命名。《水滸傳》也是白髮一雄首個在歐洲展出的系列作品。創作於1961 年,《地樂星 鐵叫子》是白髮一雄相當早期的作品,亦是他盡情使用碳黑與血紅的代表之作。同出於《水滸傳》系列的另一幅作品《地闊星 摩雲金翅》創作於1960 年,其巨大尺幅與驚人雄心均與本件如出一轍,現永久收藏於芝加哥藝術學院。
《地樂星 鐵叫子》出自藝術家極為重要的創作時期。1962 年,白髮一雄第一次在日本以外舉辦個展,位於巴黎的施泰德畫廊。畫廊東主魯道夫·施泰德於1959 年將白髮一雄的作品第一次引入歐洲,參與群展《變質》。白髮一雄與施泰德一路合作,直至1991 年畫廊結業。《地樂星 鐵叫子》藏於施泰德的私人收藏多年,正因其標誌了白髮一雄不斷創新、突破自我的藝術生涯的決定性轉折點。經此一展,白髮一雄走出日本,在歐美藝壇嶄露頭角,備受稱譽,也代表著他與施泰德深遠合作與長久友誼的開始。
與白髮一雄同時代的西班牙藝術家安東尼奧·索拉,也曾在施泰德畫廊舉辦展覽,他回憶到白髮一雄的表演及創作過程,其傳奇色彩令人難忘,也可以推斷出《地樂星 鐵叫子》的創作過程:「他在一個小型祭壇前沉思片刻,並將幾種不同的顏料倒於地板的畫布上,白髮一雄赤足蕩在一根懸自天花板的繩上,開始用疾速、充滿韻律而極為精準的動作在顏料上舞蹈。」(安東尼奧·索拉,《白髮一雄沒有以足作畫》白髮一雄展覽圖錄,雅各賓派出版社,圖盧茲,1993 年)
1956 年,當他發現這種非同尋常且極富戲劇性繪畫方式,他如此描述這個開創性時刻:「當我發現自己真正的本質,我決定除下一切外在的桎梏,赤身裸體,形式支離破碎,所謂的技法從我的調色刀上滑下,斷成兩截……有一天,我把刮刀換成了一片木板,由於當時急不可待,我就拒絕了。於是我嘗試赤手空拳,用手指繪畫。隨後,我確信我必須更為大膽,於是我更進一步,最終選擇以足繪畫。就是它!以足繪畫。(白髮一雄,《L'Acte Même》,《1910-1970 日本先鋒派》, 展覽圖錄, 蓬皮杜中心, 巴黎,1986 年, 頁300)1957 年他在大阪一家畫廊表演了《超現代三番叟》,一種極為戲劇化的演出形式,包括精心定做的戲服及舞台設計。白髮一雄身穿大紅西裝,懸於天花板垂下的繩子上,開始在地上的畫布肆意塗抹。這種表演、行為及繪畫融為一體的形式,標誌了白髮一雄的藝術生涯。
《地樂星 鐵叫子》是二十世紀最富藝術性的實驗時期中,前衛思維的強力視覺表達。作為第一位拋棄傳統工具,用自己的身體創作的藝術家,白髮一雄展現了超凡絕倫的視野與始終如一的勇氣。
迴蕩著能量,行動與自發性,《地樂星 鐵叫子》充滿了日本先驅藝術家白髮一雄的先鋒精神。他將自己用繩索懸掛於天花板之上,執繩蕩於空中,直接用腳作畫,這幅作品代表了戰後抽象藝術與行為藝術的融合。奪目的鮮紅與熾熱的明黃交織成濃厚的漩渦,與狂放的黑色交融,佔滿了整面純白畫布。在畫作外圍,滴落飛濺的顏料表明了藝術家動作中的衝動。畫作的方向雖無法預測,卻相當直觀,反映了腳下的動作與創作的疾速。原始的人類能量與揮霍的油畫顏料合二為一,創造了一種強有力的本能意識:從質地與顏色來看,《地樂星鐵叫子》的視覺效果喚起了人們對熱與血的記憶,同時也直觀反映了真實的創作痕跡,包括其中的掙扎,運動與力量。
《地樂星 鐵叫子》的畫名來自於中國14 世紀的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一百零八好漢之一。白髮一雄幼時閱讀父親的藏書,為《水滸傳》中豐富多彩的人物及故事深深吸引,直至成年後,他都將這一系列珍藏於書架上。故事中震撼人心的暴力色彩正是理解這一系列概念結構的不二法門。《水滸傳》是白髮一雄創作的第一個系列,始於1958 年,在該系列中的每幅畫皆以書中英雄命名。《水滸傳》也是白髮一雄首個在歐洲展出的系列作品。創作於1961 年,《地樂星 鐵叫子》是白髮一雄相當早期的作品,亦是他盡情使用碳黑與血紅的代表之作。同出於《水滸傳》系列的另一幅作品《地闊星 摩雲金翅》創作於1960 年,其巨大尺幅與驚人雄心均與本件如出一轍,現永久收藏於芝加哥藝術學院。
《地樂星 鐵叫子》出自藝術家極為重要的創作時期。1962 年,白髮一雄第一次在日本以外舉辦個展,位於巴黎的施泰德畫廊。畫廊東主魯道夫·施泰德於1959 年將白髮一雄的作品第一次引入歐洲,參與群展《變質》。白髮一雄與施泰德一路合作,直至1991 年畫廊結業。《地樂星 鐵叫子》藏於施泰德的私人收藏多年,正因其標誌了白髮一雄不斷創新、突破自我的藝術生涯的決定性轉折點。經此一展,白髮一雄走出日本,在歐美藝壇嶄露頭角,備受稱譽,也代表著他與施泰德深遠合作與長久友誼的開始。
與白髮一雄同時代的西班牙藝術家安東尼奧·索拉,也曾在施泰德畫廊舉辦展覽,他回憶到白髮一雄的表演及創作過程,其傳奇色彩令人難忘,也可以推斷出《地樂星 鐵叫子》的創作過程:「他在一個小型祭壇前沉思片刻,並將幾種不同的顏料倒於地板的畫布上,白髮一雄赤足蕩在一根懸自天花板的繩上,開始用疾速、充滿韻律而極為精準的動作在顏料上舞蹈。」(安東尼奧·索拉,《白髮一雄沒有以足作畫》白髮一雄展覽圖錄,雅各賓派出版社,圖盧茲,1993 年)
1956 年,當他發現這種非同尋常且極富戲劇性繪畫方式,他如此描述這個開創性時刻:「當我發現自己真正的本質,我決定除下一切外在的桎梏,赤身裸體,形式支離破碎,所謂的技法從我的調色刀上滑下,斷成兩截……有一天,我把刮刀換成了一片木板,由於當時急不可待,我就拒絕了。於是我嘗試赤手空拳,用手指繪畫。隨後,我確信我必須更為大膽,於是我更進一步,最終選擇以足繪畫。就是它!以足繪畫。(白髮一雄,《L'Acte Même》,《1910-1970 日本先鋒派》, 展覽圖錄, 蓬皮杜中心, 巴黎,1986 年, 頁300)1957 年他在大阪一家畫廊表演了《超現代三番叟》,一種極為戲劇化的演出形式,包括精心定做的戲服及舞台設計。白髮一雄身穿大紅西裝,懸於天花板垂下的繩子上,開始在地上的畫布肆意塗抹。這種表演、行為及繪畫融為一體的形式,標誌了白髮一雄的藝術生涯。
《地樂星 鐵叫子》是二十世紀最富藝術性的實驗時期中,前衛思維的強力視覺表達。作為第一位拋棄傳統工具,用自己的身體創作的藝術家,白髮一雄展現了超凡絕倫的視野與始終如一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