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從遠古先民的壁畫中逐步被簡約化,不斷歸結、 凝練、演變所誕生的符號系統,字體以象形為主,自古老的夏商周王朝,歷經千年漫 長的書法演進,隸、篆、草、行、楷之傳承與變化,記錄了中國歷史的改朝換代及塵 世間的物換星移,更是串聯勾勒出了國族、家族以至個人代代相傳的記憶版圖。源始 於圖像,甲骨文在洪荒混沌的紀元,不僅以最直觀真切而又質樸的符號形式,承載著 千古文明的初始,更為中國美術中「書畫同源」的傳統,植入了盤根若磬的美學基因。
1947 年趙無極遷居巴黎,開始深入研習西方油畫的表現技法的同時,始終堅持追索中 華藝術傳統。1954 年,在中國文物的篆刻銘文上,趙無極找到了開啟東方精神性的鑰 匙-甲骨文。他從美學造型的觀點重新審視這一最古老的文字系統,史無前例地將之 拆解,化作流動的視覺符號,融入畫中。挾同文字巨大的精神力量,他的創作回歸到 書畫同源之開端,直探宇宙自然的生命律動,開啟了其藝術生涯中極富藝術史意義的 甲骨文時期創作。
1956 年趙無極繪製《九皋》一作時,已對文字入畫這一形式駕輕就熟。與甲骨文時期 初期硬朗、粗糲、著重字型的作品不同,《九皋》畫面中的字元與層疊背景相輔相生, 文字符號幾已幻化無形,僅留似甲骨文般的線條在畫布上隨興遊走,仿若還甲骨文與 圖像本源。而一向用色精簡的趙無極,還罕見地使用多種色彩來勾勒字型,除常用的 赭石色線條,還隱隱可見象牙白、淡粉色的甲骨文符號,這些素雅、清麗的多彩文字 仿若懸浮于畫布的詩意空間中,或勁健古拙或疏朗清秀,紛雜的線性造型在疏散、連 續、停頓的多重對應變化間,營造了一種視覺上的節奏感,恰似跳躍的音符,流淌出 令人炫目的旋律與節奏。
甲骨文時期的趙無極, 習慣為自己的作品加上一些敘述性標題, 如《穿越表像》 (Traversee des Apparences),《向杜甫致敬》(Hommage a Tou Fou),《水之音》 (Water Music),這些標題充滿了詩意或引人遐思的敘事暗示,充分顯示趙無極在該 時期試圖將詩詞、文學或音樂所帶來的靈感啟發轉化於繪畫形式的企圖心。
《九皋》一作,靈感或源於《詩經.小雅》中《鶴鳴》一篇,「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 九皋即為沼澤之意。沼澤自古以來便是詩歌文學中一種意義無窮的意象,看似無垠的 灘塗,其中有深有淺,有鳥有魚,生機盎然。《鶴鳴》中的詩人聽到鶴鳴之聲從遼闊 的沼澤上空傳來,聲震四野,借喻人需要超曠的心胸來發現寬闊的世界。趙無極在《九 皋》中使用層層渲染的灰褐色背景,點綴以星點水藍,與細密綿綿的文字符號交織, 構成一片恢弘氣象:遠觀時勝似大地誕生之初一片混沌,近看實則包羅萬象,潛藏著 無限活力。
相較於同時期其它帶有敘事主題的作品,《九皋》揚棄了深沉濃重的色彩以及強烈的 視覺對比,營構了一個看似靜態卻更具層次、色彩鋪陳更細膩的空間,而那些甲骨符 號,就似其間回蕩著的盤古太初被遺忘的遙遠記憶,以源於西方的油彩為媒材,重新 演繹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至高的虛空境界。
1947 年趙無極遷居巴黎,開始深入研習西方油畫的表現技法的同時,始終堅持追索中 華藝術傳統。1954 年,在中國文物的篆刻銘文上,趙無極找到了開啟東方精神性的鑰 匙-甲骨文。他從美學造型的觀點重新審視這一最古老的文字系統,史無前例地將之 拆解,化作流動的視覺符號,融入畫中。挾同文字巨大的精神力量,他的創作回歸到 書畫同源之開端,直探宇宙自然的生命律動,開啟了其藝術生涯中極富藝術史意義的 甲骨文時期創作。
1956 年趙無極繪製《九皋》一作時,已對文字入畫這一形式駕輕就熟。與甲骨文時期 初期硬朗、粗糲、著重字型的作品不同,《九皋》畫面中的字元與層疊背景相輔相生, 文字符號幾已幻化無形,僅留似甲骨文般的線條在畫布上隨興遊走,仿若還甲骨文與 圖像本源。而一向用色精簡的趙無極,還罕見地使用多種色彩來勾勒字型,除常用的 赭石色線條,還隱隱可見象牙白、淡粉色的甲骨文符號,這些素雅、清麗的多彩文字 仿若懸浮于畫布的詩意空間中,或勁健古拙或疏朗清秀,紛雜的線性造型在疏散、連 續、停頓的多重對應變化間,營造了一種視覺上的節奏感,恰似跳躍的音符,流淌出 令人炫目的旋律與節奏。
甲骨文時期的趙無極, 習慣為自己的作品加上一些敘述性標題, 如《穿越表像》 (Traversee des Apparences),《向杜甫致敬》(Hommage a Tou Fou),《水之音》 (Water Music),這些標題充滿了詩意或引人遐思的敘事暗示,充分顯示趙無極在該 時期試圖將詩詞、文學或音樂所帶來的靈感啟發轉化於繪畫形式的企圖心。
《九皋》一作,靈感或源於《詩經.小雅》中《鶴鳴》一篇,「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 九皋即為沼澤之意。沼澤自古以來便是詩歌文學中一種意義無窮的意象,看似無垠的 灘塗,其中有深有淺,有鳥有魚,生機盎然。《鶴鳴》中的詩人聽到鶴鳴之聲從遼闊 的沼澤上空傳來,聲震四野,借喻人需要超曠的心胸來發現寬闊的世界。趙無極在《九 皋》中使用層層渲染的灰褐色背景,點綴以星點水藍,與細密綿綿的文字符號交織, 構成一片恢弘氣象:遠觀時勝似大地誕生之初一片混沌,近看實則包羅萬象,潛藏著 無限活力。
相較於同時期其它帶有敘事主題的作品,《九皋》揚棄了深沉濃重的色彩以及強烈的 視覺對比,營構了一個看似靜態卻更具層次、色彩鋪陳更細膩的空間,而那些甲骨符 號,就似其間回蕩著的盤古太初被遺忘的遙遠記憶,以源於西方的油彩為媒材,重新 演繹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至高的虛空境界。